《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读出民间故事的味儿———苏教版《牛郎织女》课例实录赏析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陆其忠 葛飞 发布日期:2019-05-20 13:51:03 |
笔者近期有幸参加了语文学科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磨课,历经多次修改,沉浸其中,收获颇丰,现将最终成果奉上,以期与同行们交流、碰撞。
生1:牛郎和织女是通过彼此的交谈才一见钟情的,而《传奇》中的一见钟情不过是因多看了一眼,感觉有点不靠谱。(众鼓掌) 生2:“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可见他们是因深入了解才一见钟情。
师:多好的织女啊,老师也写了一段关于织女的话,请同学们读读并评价一下。(出示:织女也暗暗感叹道:“多么可怜的一个小伙!家徒四壁,孤苦伶仃,衣不蔽体。受尽了人间苦难,尝透了人间心酸,唯与老牛相依为命。”织女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她转过身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两朵红晕不知不觉浮现在织女的脸上……)(众笑,最后一句把大家逗乐了) 生1:老师写的这段话用词非常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2:老师抓住了织女的内心、动作、神态来写,非常生动形象。
生:是“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这句话。
师:想想看,为什么民间故事的语言如此直白、简朴、通俗呢?
【设计意图】利用两组对比展开教学。歌词和文本对比,由广为传唱的一句歌词作为切入点,在对比阅读中,学生了解到文本内容的深度。教师的下水文和文本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民间故事语言的特点,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口头语虽然简朴、直白,却蕴藏着无穷的想象空间;书面语因为情动辞发,具体生动,故流淌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二、在乡音的口口相传中传递民间故事的美好 师:民间故事因为通俗易懂、口口相传,所以在民间也把它叫作“古经”“老话”。老师的家乡在宜兴,我们把讲民间故事叫作“嘚老话”,下面老师就用宜兴话把这个故事“嘚”给你们听听。(方言说故事,略)
【设计意图】用“嘚老话”的形式进行朗读,学生可能听不懂,但能感受到民间故事的古朴韵味,于不知不觉中读懂浅显直白的文字,也让学生知道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的特点。进而在学生探讨“结束还是不结束”的思辨中,让他们感受到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跌宕曲折。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8—10自然段,画出王母娘娘的动作,谈谈你的体会。
师:我们看这些动作中,有一个动作最轻,但却是最狠的。那就是“划”。(出示句子“霎时间,牛郎的面前……飞不过去了”,一起读)里面蕴含了什么意味?
四、在神奇的鹊桥上读出民间故事的韵味
师:(又指名读)你来读给你那个有点耳背的老伴听听。(师评:做你的老伴,真幸福!众笑)
师:朗读中我们能感受到课文中有很多词特别有民间故事的味儿,这就是民间故事的神奇。故事结局你们喜欢吗?
【设计意图】巧用角色转换,在生动地朗读中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讨论“结局”,畅所欲言,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在他们的表述中,收获了对民间故事的深度思考,也照亮了学生美好的心扉,我想这样的课堂,定然是学生想要的课堂吧!
(本文为无锡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学习共同体为旨归的学科教研组建设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D/2013/007)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