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让信息技术为留守儿童扬起爱的风帆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淮安市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 朱晓霞 发布日期:2019-05-20 13:47:07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发展二元化问题日益突显。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打工,这些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接受教育,只能将其留在家中,夫妻双双进城务工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于是,便出现了一个特殊而庞大的受教育群体——“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而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带来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与引导带来新的契机。
有研究表明,因长期分离,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较少,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支持也较少。全国约有600万的留守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占留守儿童的30%。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二是性格缺失。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受环境影响比较大。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或祖辈溺爱,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典型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为:任性、内向、冷漠、自卑、抑郁、失望、敏感、孤僻等,有的甚至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与引导 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更需要我们全社会去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爱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积极探索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设立点歌台栏目。在留守儿童生日、获奖等日子,点歌送祝福;在留守儿童失意或遇到挫折时,点歌送鼓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浓浓深情和温馨的关爱。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家校协同教育网络 1.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科学、系统、客观真实地收集和记录反映留守儿童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通过建立档案,学校、教师、家长可以清楚地了解留守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出预防、干预的方法。 2.充分利用校讯通短信平台。校讯通短信平台架设了学校与家长之间迅速、便捷的信息沟通桥梁。通过互动短信,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其子女在校的考试成绩、综合表现以及学校的活动信息、教育资讯等相关内容,实现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让外出打工的父母通过打电话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亲情的温暖,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创建留守儿童家长的QQ交流群。这种互动教育,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家长可以通过QQ交流群同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有效教育措施的实施。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状况时,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也可以及时通过QQ群和家长进行沟通、互相交流。 4.开设QQ亲情聊天室。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其他业余时间,开放电脑室。通过视频聊天或语音聊天的方式,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状况,孩子能和父母零距离接触,缓解孩子对父母的想念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挂念。这样有利于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适与引导,预防程度更深的心理障碍问题的发生。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方法和优势,为留守儿童营造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