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E教河南•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8期 总第5736期 2019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8期  下一期
小学语文教材拓展阅读的有效性刍议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 刘红 发布日期:2019-05-06 14:19:5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基于这样的理念,将文本置于更广阔开放的知识体系中,进行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势在必行。如何才能让学生从教材这座独木桥走向无限宽广的康庄大道,是我多年来一直研究的课题。


一、课前人人参与,收集资料


预习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让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有效地激发其阅读兴趣,拓宽视野。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专题是“初识鲁迅”,四篇课文从鲁迅先生对待下一代、对待敌人、对待劳动人民和对待青年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为了让学生对这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士的一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在开课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包括生平、名言、图片、故事等)。当这些资料汇集到一起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信息就在学生脑海里完整地建构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效激发了学生想走近人物的兴趣冲动。
 

再如,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前,我让学生广泛阅读居里夫人各种版本的传记。课堂上,我们从她做实验时端庄秀丽的绝世风华,她亲临战场救治伤员的感人身影,她和三克镭的故事,她和爱因斯坦的故事,她和诺贝尔奖的故事等多个角度,对课文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学习,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走进课堂时就会倍感轻松。同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培养。


二、课中整合信息,扩展教材
 

乌申斯基说:“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们如果根据文章的作者、题材、体裁等情况提供多元信息,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


1.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因此,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比如,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一课,是继《杨氏之子》之后的又一篇文言文。相对于白话文,学生对文言文是既陌生又恐惧。学生通过注释对文意基本了解后,由于时空和阅历的关系,他们对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体会还不是很深。于是,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明代冯梦龙的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精彩片段。读到“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时,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纷纷赞叹“两人之间的友情竟能凄美如斯,动人如斯”。“高山流水”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俞钟二人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如果“世再无知音”,不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时候,再让学生背诵或翻译,就游刃有余多了。
 

在学生心中的敏感琴弦还没断开时,我们接着学习《月光曲》一课。我点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友情,学生马上就对“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问题豁然开朗——此乃“知音”之故也:“盲姑娘仅仅从这个人弹奏的熟练程度和充沛的感情上就断定他是大名鼎鼎的贝多芬。而贝多芬为了报答盲姑娘的知遇之恩,才会即兴创作出流传百世的钢琴名曲《月光曲》。这和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俞钟二人何其相似?”
 

情感的渲染需要强化。在已经形成体验的情况下,再用重锤定音,学生一时的情绪才能稳定为情感。


2.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品味语言
 

读书要知“出入法”,阅读教学也如此。“入书”是指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课文,“出书”是引导学生鉴赏和感悟课文。“出书”当然要以“入书”为基础,而读书如只能“入书”而不能“出书”,也就很难说是真正的“入书”。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就显得十分重要。
 

比如,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无论是战象嘎羧重披战甲的刹那,还是它告别寨民的一幕;无论是它凭吊战场的吼叫,还是它自葬象冢的庄严,无不被作者沈石溪写得荡气回肠。是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它没有死在祖先的象冢,而是选择和二十年前战死的战友在一起。
 

读了文章,有的学生遥想它在打洛江畔吼叫的心声,有的学生感受它在自葬时的决心与忠诚……他们深深地爱上了战象嘎羧和沈石溪,产生了阅读“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其他作品的强烈愿望。我趁热打铁推荐了《象王泪》《狼王梦》《保姆蟒》《斑羚飞渡》等作品,并出示了《狼王梦》的精彩片段,掀起了一股走近沈石溪的阅读浪潮。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深化主题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简单理解、读背教材选取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现代诗、外国现代诗、儿童诗之外,我又对自先秦至晚清诗词歌赋的演变及外国的诗人诗歌进行了通俗易懂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诗歌的美,并用一节专题课让学生分组进行赏析汇报。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按四季、诗人、朝代、流派、体裁等多种角度进行了汇报,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学生编撰诗集乐此不疲,了解喜爱的诗人不亦乐乎……


讲解“古代文学名著之旅”专题时,学生翻阅着四大名著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学习“外国文学名著之旅”专题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课文时,我相机引入安徒生、契诃夫、马克·吐温及其他名家的名篇。
 

三、课尾外围延伸,架设桥梁


还以“初识鲁迅”专题为例。学完《少年闰土》一文后,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见多识广。就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我相机拓展:30年后,“我”和中年闰土见面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大胆想象后,我出示了《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片段,引发学生讨论,并鼓励学生读《故乡》全文和《阿Q正传》《祝福》《药》及同样描写鲁迅小时候生活的文章《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语文课堂真正的成功,是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求知。得阅读者得语文,“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更应该是学习新知的又一个开端,这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