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学科融合绽放无穷魅力——以汉语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为例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岳麓区博才金鹰小学 姜倩 发布日期:2019-04-22 09:08:13 |
在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几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的足迹。智慧的先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了语言、文字,也将中华文明浸润下的数学文化记载在了人类的历史中,汉字来源中的“河图说”就与数学密切相关。在当今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虽然语文和数学属于不同的学科,要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但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情况会对数学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语文阅读理解水平会影响到学生解决问题时分析题意的准确性。除此之外,汉语言中小到一个字,大到一部小说,都有可能蕴藏着数学的奥妙。当我们巧妙地运用汉语言的魅力辅助数学教学时,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一、会意字与数学
二、诗文中的数学哲理和数学意境 汉语言文化中少不了诗文和俗语,文人能巧妙地将数字融入到诗文中,或者将数学哲理蕴含在对生活和景色的描述当中,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我们都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古诗运用于数学教学的经典。在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教学中,我引用了古诗《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皆不见。虽然这首诗的出处与版本各有说法,但是它让才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体会到了数学不只是枯燥的数数。在参加一次数学学科的研修活动时,我观摩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一位教师对陕西的民谣“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进行句子拆分和整合,导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另一位教师用诗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的“独”与“双”导入奇数和偶数的教学。这两节课挑选的素材一俗一雅,却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也让学生被深深地吸引。
看小说,听起来是一种影响学习的休闲活动,但是中国的小说中不乏“数学家”这一人物的存在,成为我们学习数学的绝妙素材。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名著《镜花缘》第七十九回“指谜团灵心讲射,善巧技妙算谈天”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位数学家——被贬下凡的花仙子米兰芬。与百位才女的聚会时,她跟姐妹们谈论算法,其中就提到了计算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5、圆内接正方形的边长、差分法、计算正方体体积和质量、听雷声算距离(小说中所用音速核算为428.6m/s,现代科学测算空气中的音速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条件下约为340m/s),以及古代使用的“格子乘法”——铺地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了,但是随着数学学科的快速发展,现在大都只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正好也能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我曾经问学生,中国古代还没有阿拉伯数字,也没有乘法竖式,能不能想到古人怎么计算乘法?学生们都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当我把铺地锦在黑板上演算一遍,学生们纷纷惊叹:古人实在是太聪明了,我也要学!那一节课,他们自己列出乘法算式,自己用铺地锦计算,完全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 人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就有一个类似于幻方的拓展题:“把21、22、23、24、25这5个数填入○里,使每条线上的3个数相加都得到69(○以十字架的形式排列,横排一线3个,竖排一线3个,中间1个位于交叉处,共5个)。”这道题具有很高的思考价值,我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拓展,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得到很大提升。课后我向学生介绍了简单的三阶幻方,让学生尝试填写,以后我将会在高年级的数学课中再让学生尝试幻方更多的变化。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得以传承的最大功臣。将汉语言适当地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发挥学科融合的优势,从教师自身来说,要注重提高阅读量和知识面,从教育行业来说,要重视培养复合型的“杂学家”,才能让学科融合绽放出无穷的魅力。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