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6期 总第5726期 2019年04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6期  下一期
从铅笔书写到钢笔书写过渡的教学实践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万境水岸小学 梁小 发布日期:2019-04-08 15:45:07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中华书法博大精深。汉字书写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重点之一。在语文汉字书写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钢笔书写指导,引导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端正,教导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式,而铅笔书写到钢笔书写的过渡很容易被忽视,铅笔书写过渡到钢笔书写是学生书写习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应对书写过渡,已成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并总结应对措施。
 

一、赏析书法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1.欣赏名家钢笔书法作品。欣赏时下流行的一些名家钢笔书法作品,如田英章、庞中华、司马彦等,并对这些硬笔书法家的作品进行品评。下载视频让学生对硬笔书法进行艺术认识和感受,对名家作品的美感、情感、趣味、意境进行认识陶冶,为学生讲授中国书法承载我们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体悟和理解,它不仅是一种字帖,更是书法名家们长期艰苦与努力付出的智慧结晶,同时也希望能在当代少年们身上得以传承。这样对学生而言,书写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课程,更能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上认识到钢笔书写的魅力,真正激发兴趣,让学生身心愉悦地从铅笔书写过渡到钢笔书写。
 

2.展示历年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其他学生钢笔书写的热情。学生得到激励后,不会将书写视为作业,而会有一种期待自己能写好钢笔字的渴望。
 

二、开展班级活动,做好钢笔书写指导
 

1.让学生获得钢笔书写认同感。由铅笔书写改为钢笔书写,学生很兴奋,这种对钢笔书写的兴奋是一种兴趣。虽然说是一种兴趣,但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在书写上而在钢笔上,在课堂上把玩钢笔,热衷于钢笔头开叉、甩墨等带来的新奇感。于是我早早计划提前一个学期告诉学生,我们未来会使用钢笔,这样学生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钢笔书写“高兴坏了”。在即将要使用钢笔时,告诉学生为什么要用钢笔书写,钢笔书写的正确姿势,铅笔书写和钢笔书写有何区别,等等,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从实用角度去了解到钢笔书写更加方便、广泛、正式。
 

2.召开班级钢笔“说明会”队课。布置班级中队长主持搜集资料,在中队活动课上召开“钢笔书写说明会”,从实际书写出发,对学生进行钢笔功能性能常识普及,并用专题PPT直观展示几种实用钢笔,开展钢笔知识有奖竞猜活动。“说明会”的开展使得由钢笔本身产生的书写问题大大减少,学生在使用钢笔时,钢笔漏墨和没有墨水等使用问题也随之减少。
 

3.开展钢笔书写问题“诊断会”。列举钢笔书写常见问题,召开“询医问诊”会,“诊断会”上让学生广泛参与,各抒己见。如学生列举钢笔书写的种种麻烦,书写时错误怎么更正?字写得太不美观,问题在哪里?怎样可以做到不频繁涂改?怎样挤墨,钢笔换墨频率会减少?怎样选择适合作业与考试的墨水颜色?怎么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错误书写?……
 

这样的“说明总动员”能让语文课程更加完善统一,实现铅笔书写到钢笔书写的平稳过渡。
 

三、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评价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用心、有效引领学生习得钢笔书写的要领。每天语文课堂留出5—10分钟来练习使用钢笔。教师当场巡视,指导学生起笔和收笔,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要求学生注意横、竖、撇、捺、点、折的写法与特点。同时要求学生认真练习,告诉他们“写一百个马虎草率的字,还不如写一个规范的字”。学生写字存在个体差异,要求同桌之间互相监督,让他们互相寻找瑕疵,不当之处互帮互助。定期在班级开展书法比赛,并严格对学生进行书法过关测试。在教室的每一面墙都进行优秀书写展示,营造浓浓的书法氛围,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
 

教师导字促发展。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要坐姿端正,书写规范,尤其重视板书和批语的书写,使之成为示范的窗口。学生也自然会开始练字,形成自觉自主练字的风气。
 

作为教师一定要从严从实,从起始阶段抓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帮助他们收获绚丽人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