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5期 总第5721期 2019年03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5期  下一期
“微观察:唤醒‘觉知’的语文体验式家庭作业的实践”研究预设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东台市实验小学 王泽海 发布日期:2019-03-25 16:12:33

人类的触觉尽管已经很灵敏,但如果加以训练,将能得到更显著的提高。如美国盲哑女教师、作家海伦·凯勒首创了用手“听”话的方法:“听”对方讲话时,伸出三指,把拇指放在对方的喉头上感受振动,用食指感受嘴唇运动,用中指感受鼻根的声音。由此可见,人类的感官可以通过科学的刺激方法进一步提高它的灵敏度。我们拟在小学语文家庭作业中,进行基于“觉知”唤醒的“微观察”实践研究。


一、逻辑基点:核心概念的界定
 

“微观察”: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微观察,就是选择一个视角去凝望这个大千世界。它关注人、事、物、景发生及运行的目的、状态、方式、程度、关联等,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捕捉富有生命感觉和心灵感应的意义细节。
 

“觉知”:觉知是把个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个体内部和外部刺激的体验上,是一种特殊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即有意识地、不加评价地观察在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中所出现的刺激时产生的全部心理体验。


“体验式”家庭作业: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是儿童主体的想象、实践、移情、感悟、神思等多种活动的碰撞、引发、交融、激活。“体验式”家庭作业,即变传统的“外授型作业”为旨在生命成长的“内生型作业”。
 

二、他山之石:可鉴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力”的培养方面,普遍认为观察力是智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智力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认为“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在提升观察力上,他们的研究大致可以提炼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共识。


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每个人由于观察敏锐性的差异,在同一件事物的观察上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
 

掌握丰富的知识经验。良好的观察力是我们获得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前提条件,而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又是我们提高观察力的重要因素。在观察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有利于观察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观察力的不断提高。
 

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观察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提高的,为了培养观察力,就必须遵循感知的一些规律。也就是说,感知的一些规律也成为观察的基本规律,比如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等。


三、见微知著: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在“微观察”视野的观照下,着力“觉知”唤醒,强化“生活”体验,重视“精神”建构,指向语文家庭作业的系统改革,聚焦感官刺激、主题确定、细节筛查、言意转换、情景交融、格物致知、对象联动、视角选择、情境创设、视界融合十大板块研究,构建微写作、微阅读、微书写、微体验、微表演、微积累、微互动等“趣味盎然”的菜单式家庭作业,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产生“聚合效应”。
 

微观察,不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心智的唤醒。它外观于物镜,内省于心境。它追求环境、意境、情境、心境的相融共生,抵达“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美丽境界。为达成这一目标,课题组将着力于以下研究。
 

微观察感官刺激研究。通过具体情境创设,对学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等六识感官进行科学的刺激训练,提升学生感官的灵敏度。
 

微观察主题确定研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精神发育需求,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确定科学适宜且前后连贯的观察主题。
 

微观察视角选择研究。根据观察地点、时节、对象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佳的观察视角,摄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画面、情节等。


微观察情境创设研究。借助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手段,对微观察情境创设的对象选择和技术路径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的深度体验。


微观察细节筛查研究。以主题为圆心,表达为半径,优化观察纬度,捕捉富有生命力、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细节,对主题的抵达与升华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微观察言意转换研究。指向阅读的微观察,聚焦典型情节,链接生活经验,激活文本语言,走向视界融合,尝试通过言意转换的一系列策略探究,打破言语积累(消极语汇)的壁垒,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情感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


微观察情景交融研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物境”如何蓄“情”?“情境”如何寓“物”?微观察不仅关注“物境”,更体验“情境”,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结点和契合处。


微观察对象联动研究。注意观察对象之间的关联性,联系知识经验,介入思维探究,提取逻辑线索,组建多元信息,形成接近事实的假设、判断和推理。


微观察格物致知研究。正如朱熹所言,万物之中皆有真理,只要“格物”,就能“穷理”。大千世界,静观众妙。朱熹在方塘边明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在庐山上悟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建在禅院中参禅:“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微观察心智唤醒研究。通过传统文化的滋养,因地制宜地对学生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涵育与唤醒,培养人格健全、意志坚定、情感丰富、气质儒雅、精神高尚的“中国人”。
 

综上研究,精神建构和言语表现为研究的两个端点。唯有精神世界的旷达,方可赋予言语以更多的意趣、情趣、志趣、理趣,言语表现方能更好地描述生命的存在,揭示生命的意义,回应精神发育的内在需求,“美丽语文”方能步入佳境。


四、格物致知:可能的创新之处
 

微观察立足于“人”。儿童时期是启蒙期、塑形期,刺激对儿童的生长与发育意义深远。微观察致力于儿童“觉知”的唤醒,从而促进精神世界和人格框架的整体建构,塑魂、启思、怡情是它的三原色,指向于注意力、记忆力、感受力、想象力、思辨力、表达力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练达。微观察是儿童心灵、思维、情感、意志伸向生活的触角,唯有磨炼它的敏锐性和灵敏度,语文核心素养方得以破茧而出。
 

微观察遵循于“法”。微观察由表及里分为三个层次:运用感官进行微观察,着力于诸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机体的刺激;运用思维进行微观察,着力于诸如动静切换、远近交替、方位转移、点面结合等观察方法的应用;运用心灵进行微观察,着力于诸如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虚实相生等对生活意义细节的捕捉,抵达“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微观察观照于“语”。微观察不仅仅指向于写作,它还观照于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养成。微写作:遣词造句,起承转合;微书写:点提撇捺,穿插呼应;微阅读:圈画批注,切磋琢磨;微复述:轻重停连,抑扬顿挫。它犹如一面广角棱镜,聚焦儿童语文学习的核心区域,折射儿童学科素养的关键地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