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E教吉林•践行者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3期 总第5709期 2019年02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3期  下一期
锐意改革,探索山区学校的特色办学之路——访白山市抚松县外国语学校校长丛树森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杭 袁宏明 发布日期:2019-02-25 13:49:32

丛树森,白山市抚松县外国语学校校长、白山市标兵校长、吉林省第二批专家型校长、吉林省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自担任白山市抚松县外国语学校校长以来,丛树森坚决落实德育“四化”管理模式,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带头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为改善办学条件,他提出“争取一点、节省一点、用好一点、长远一点”的工作思路,把抚松县外国语学校建设成为抚松县龙头学校。
 

科学规划,配置技术装备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丛树森秉持着“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工作目标,将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2018年,学校投入资金20多万元为每位教师配备了“校务通”,并把学校的网络带宽升级到100兆,实现了教师办公、学生学习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更满足了教师电子备课的需要,实现了资源共享。另外,学校先后投入60万元为20个班级更换了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教室设备,接入网络宽带,实现了“班班通”。
 

目前,学校建有两个独立FTP服务器,满足教师日常办公的需要,并通过校园网进行校内通知、新闻发布、教研交流、重大事项公示等。另外,学校在2017年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构建了优教通同步学习资源平台,使教师能利用网络进行备课并利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将知识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手中的互动答题卡,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上“优教信使”功能实现与家长的在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丛树森也很重视软件的应用,他把上好信息技术课作为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学校三至九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在落实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同时,为每个年级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目前,学校所有教师都能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运用软件制作幻灯片及运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另外,丛树森还倡导教师自主研发资源,鼓励引导教师搜集、整理、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和素材,并在校内共享,使优质资源数字化,易于校内教师共享获取。
 

学科引领,提高教学质量
 

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方面,学校组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牵头,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等深入课堂听课指导。2014—2018年,学校共上传录播课103节,获奖82节,其中部级优课10节,省级优课24节,市级优课23节,县级优课25节。
 

另外,为适应课堂教学变革的要求,丛树森带领校领导班子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在原有高效课堂文化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微课教学方式,为学科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学校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建立现代化的录音室,购买录制微课的设备,每周进行微课制作培训,从微课的教学设计、录制到后期制作,教师们在借鉴和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感受着微课教学的魅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学校邀请专家到校培训,引领教师探寻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学校还成立了微课教学课题研究小组,各科教研组长组织本教研组活动的开展,按照学、研、讲、思、评的步骤,力求微课使用效益最大化。目前,学校已经在语文等学科中利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同时,通过遵循合理选题,围绕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形成了完整微课资源开发过程。
 

为使信息技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使学校课改扎实推进,切实减负提质,培养学生自主持续学习的能力,学校成立专题课题组。几年来,学校申报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现均已完成并审核通过。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充分发挥课题的优势与功能,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采访最后,丛树森表示未来学校要站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构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新模式;探索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新方式;打造高效的教学评价手段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和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为推动新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努力探索山区学校办学的特色道路。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