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网络联校,架起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桥梁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株洲市茶陵县舲舫乡中心小学 蒋军生 发布日期:2019-02-25 13:38:47 |
近年来,借助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的契机,株洲市茶陵县舲舫乡中心小学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组建教育城域网,一改传统的“刀耕火种”式教学模式。2017年,舲舫乡中心小学被评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网络联校示范校”,学校与舲舫乡各村教学点学校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模式,成为吹响教育信息化号角的排头兵。 一、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硬件有了,条件改善了,但教学点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音、体、美教师短缺,虽然每年都有新聘教师充实到乡镇小学,但是乡村教学点鞭长莫及。因此,舲舫乡中心小学开启“网络联校”试点工作,正好解此燃眉之急。“网络联校”以舲舫乡中心小学为主校,通过联通各校,借助华师教育云客户端通信平台,以主校教师为主导,并邀请相同学科班级或村级教学点“好友”师生进行实时听课、教研等活动,实现乡村学校教育资源共享。 舲舫乡中心小学自“网络联校”试点以来,依据村小教师分工分课情况、年龄结构特点、教师信息化素养等情况,合理开设课程。如通过“专递课堂”将二年级美术“小小手”同步到株洲市茶陵县舲舫乡红卫小学、洮水小学等村级小学教学点,通过主校美术专职教师对美术课“小小手”的精心设计、专业的执教水平、扎实的美术功底,顺利完成美术课堂辐射多点的教学任务。通过华师教育云客户端平台对接的“专递课堂”技术,达到教学时间同步、课程表同步,切实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优质师资力量短缺,部分村级小学教学点开不齐、开不足课等现实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同步课堂的形式将主校的实时录像、教案、学案、课件等优质资源推送到乡村教学点,为舲舫乡教师的学习、观摩和教研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中显得非常重要。各学科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通过文字和图像、图形以及音频等的结合,使用动静结合原则,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教授四年级语文课文《普罗米修斯》为例:读到普罗米修斯遭受宙斯惩罚被鹫鹰啄食肝脏时,教师可以同步播放普罗米修斯承受啄脏之痛的图片,配上悲伤的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并通过“专递课堂”同步到各村小,让所有身处课堂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到故事情节之中,激起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无限怜悯之心和痛恨鹫鹰之情。 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师教、学生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的动态整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要素,形成一个高效的、优化的简约方案加以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乡村中心小学与教学点教育教学的质量。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