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E教江苏•校园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2期 总第5697期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2期  下一期
绣品课程秀美人生———海门市三星小学绣品特色课程介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陆金华 发布日期:2019-01-11 09:04:48

海门市三星小学创办于1950年,是一所超大规模的乡镇小学。学校连续多年获海门市素质教育百分考核特等奖,并先后荣获“全国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示范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等数十项荣誉。2017年5月,学校“绣品特色课程”成功申报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基地项目。同年,“绣品特色课程”获评全国新教育实验卓越课程,“绣品文化教育”获海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奖提名奖。


溯源   绣品特色课程的文化传承


凸显文化内涵。学校位于“华夏绣品第一镇”——三星镇,绣乡的文化精神、物态资源一直和学校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伊始,学校将“绣品元素”作为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到语文、美术、思品等学科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形成鲜明的校本特色。在此基础上,学校于2006年起较为系统地研究绣品作为地域资源的特色化开发,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在绣品文化背景下德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为抓手,提出“绣品文化特色学校”创建目标,开发了《绣品改变人生》《晨韵——绣乡童谣儿歌集》《我学理财》等校本教材。


顺应时代要求。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基础教育要由知识教育逐步走向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基于此,绣品特色课程成为学校文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通道。我们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大维度,确立了星小学生五大核心素养——健全人格、审美情趣、社会情怀、学会学习、创新能力,系统构建绣品特色课程,申报成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基地发展项目。


定位长远发展。项目申报之初,学校就着手制订了《海门市三星小学绣品特色课程实施方案》。2017年10月在无锡、12月在常州,学校分别作课程建设情况交流发言,并得到与会专家的指导,让我们进一步廓清了绣品课程在目标定位、课程架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要求。2018年5月,项目通过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中期评估。
 

践行   绣品特色课程的教育实践
 

教材——完整覆盖各个年级。根据中期评估专家组的意见,我们重新梳理课程架构,最终形成覆盖一至六年级的完整教材体系。《童话绣乡》《绣乡故事》是一、二年级人文读本,分别以童谣和故事的形式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奇妙的布贴画》《多彩的布艺小制作》是三、四年级艺术课程教材,均分为技能篇和设计制作篇,期望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利用绣品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编织富有美感的绣乡生活图景。《玩转叠石桥》《印象绣乡》是五、六年级的实践课程教材,围绕地域文化设计了调查、参观、访问、参与、制作等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绣乡,走进企业,体验创业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基地——构建真实实践场域。我们充分考虑课程的实施要求,开发、建设配套了课程基地——“两馆”“三企”“四园”,有的注重给予学生更为真实的体验,有的注重学生亲历和实践,有的注重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活动——培养综合能力素养。我们以“绣品文化节”组织集中展示活动,每年设计一个主题。2018年的绣品文化节以“秀出自我 绣美家乡”为主题,设计了“童谣诵读爱家乡”“创业能人我来夸”“星光灿烂时装秀”等几大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


评价——指向多元发展目标。我们将绣品特色课程纳入学校“星光少年”评价体系,分别作为阅读之星、艺术之星、学习之星的评价内容之一。采用“积分制”全面观察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和成果,获得一定量的积分才有资格参评学校“星光少年”。同时,我们也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价,一方面关注教师的课程研发、实施能力,一方面也能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
 

支撑    绣品特色课程的实施保障
 

基础保障。一是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绣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从课程规划、实施、基础建设、资金使用等多个方面保证课程建设。二是强调规划。我们在严格执行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绣品特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感受、濡染、体验、实践、创作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三是注重宣传。学校网站专门开辟了“绣品特色课程展示窗”,上传、积累绣品文化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资保障。一是注重载体打造。我们成立了“绣品课程工作室”,每双周组织一次学习培训,让更多教师深度参与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提高全体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二是注重科研引领。我们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绣品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研究”、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家纺文化浸润下发展学生财商的研究”为抓手,组织教师开展教材研发、资源利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多方面的研究。《融合教育 让学生自信成长》《一切为了爱 一切为了学生》等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开发“绣品文化”校本课程,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获全国论文一等奖。三是注重专家引领。我们邀请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倪强、海门市教师研修中心主任张永林、基础教育科科长施健斌等专家来校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教材研发,让更多教师提高了课程的研发能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将努力实施好绣品特色课程,通过课程将核心素养转化为育人目标,为星小师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各种可能,使师生都在亲历课程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跑道,秀出美丽生命,努力实现师生朝向未来生活的素养化发展,实现学校品质化发展,让学校朝着一流的乡镇学校的建设目标不断前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