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把阅读变成“悦读”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南阳市第十六小学 张华 发布日期:2018-12-14 15:46:21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很多问题:许多小学生读书时片面追求故事情节,偏爱漫画书、口袋书,对经典名著的理解浅尝辄止。那么,如何让小学生的阅读持久深入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认识和做法。
一、让学生乐于读书,读出趣味 阅读就像开始一场旅行,打开书,就会有很多奇迹发生。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打开书读起来。 1.从绘本开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注意力不够持久,色彩艳丽、夸张奇特的画面会一下子吸引学生,使他们乐于观察、寻找,进而阅读文字以解开画面中隐藏的奥秘,文字阅读后再回归画面,经过自己的思考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绘本作为近几年热门的阅读教材,就像一座可以让学生行走的花园,图文结合中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画面的细节带给学生发现的乐趣,有限的文字扩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我班的几名语文学困生就是从《大脚丫跳芭蕾》《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铁丝网上的小花》等一批优秀的绘本开始爱上阅读的,渐渐地往文学作品及知识类书籍过渡。 2.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首先,成立班级图书室,每个学生捐献十余本书,90个学生就是900本书,让三个认真负责的学生当图书管理员,规定每天的午读是自由读书时间,每学期更换一批新书。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必须填写教师发的阅读报告单,这个单子上的内容有:我喜欢的词语,我喜欢的句子,我对书中人物的评价,我探究出的问题,我归纳出的人物性格,我续写的故事,等等。每周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学生戏称其为“小小百家讲坛”,每个学生来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大家在捐书、借书、读书、写书、谈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与书交上了朋友。
书中的世界丰富多彩,让学生沉醉书中,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读出感情,读出动作,读出表情。 1.教给学生读书的习惯 学生拿到一本新书时,先看封面的图画和文字,感受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再看封一、封二,了解作者、译者、出版社的有关情况;然后看前言、目录,对这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最后用心地去阅读全文。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画上横线、波浪线、圆圈等不同的记号,或者在有感触的地方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边看边思考,直到自己豁然开朗。
其次,指导学生在一个作品中走几个来回,带着任务去读书。第一回合读,整体把握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写了哪些故事?书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哪些情节最感动人?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要求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写一段话,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十字,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行。大多数学生读书停留在这一阶段,关注于表层。我班的李同学在读《城南旧事》后问我:“老师,书本开头说‘那棉裤能站在那里’,那棉裤得有多厚呀,才能站在那里?”引起班里的哄堂大笑。第二回合读,要求学生从单个信息或多个信息中有加工出新的信息的能力。比如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我让学生聊聊汤姆这个人物,并且要有理有据。学生再回到书中,制作出汤姆几次历险的情节曲线图。让学生再思考每一个细节中汤姆的具体表现,最后归纳出汤姆的品质:追求自由、有正义感、诚实、迷信、爱吹牛、有领导才能、敢于冒险。这样反复“揉读”,学生的归纳能力自然就形成了。第三回合读,加入自己的观点,对文本的各个方面做出评价,使读书中的知识再生。比如在读《我是白痴》这本书后,学生再来看彭铁男这个“白痴”,觉得他“痴”得那样可爱,不记恨、不争功、不邀赏,保持人之初的那一份天性,如此圆润,如此完整。 3.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点容易发生转移,教师要采取多种检查的方法,如读书交流分享会、剧本表演、书签制作大赛、阅读知识竞赛等,定期评选阅读新星、十佳阅读能手、朗读好声音等,然后通过微信、教师的公众号发出去,让学生享受当“明星”的滋味。如我班的王同学在《爱的教育》读书分享时说:“回到了家,我便开启了书虫模式,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沉浸在这本书中。在看到小抄写员叙里奥为了帮父亲减轻负担,深夜起来抄写签条却被父亲误解、失望时,我恨不得替他去说明真相。加罗纳为了帮助朋友,主动背了黑锅,还宽恕了几位欺负弱小的同学,我不由自主地为他喝彩。二年级的罗贝蒂为了保护一个小学生,脚骨被马车轧碎,以后只能靠拐杖行走了,我禁不住泪水涟涟。还有滑稽的小石匠、坚强勤奋的斯代第、孝心感人的玻莱克西、仗义善良的卡隆等,他们都栩栩如生地站在我的面前,走进我的生活,教育着我,感染着我。”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读书、分享书的过程中,会得到心灵的洗礼。 三、从书中走出,迁移运用 阅读就像一股内力,能帮助学生打通语文学习的关口。有人说,阅读就像积云,云堆得越厚,雨才能下得越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如看完一本书后,我会让学生用书中的语言讲书中的故事,如用《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的语言讲述故事,学生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再创造,把从书中汲取的语言及情节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生阅读了众多的“淘气包”形象后,我让学生对这一类人物进行分析,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享受当文学评论家的感觉。再比如我班学生写的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匹马》,有些学生写自己要骑一匹智能马穿越到三国,和诸葛亮一起探讨兵法,去看看曹操这个枭雄“奸”到什么程度,去劝劝周瑜要胸怀宽广等,假如学生没有读懂《三国演义》,这些内容是写不出来的。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