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区域教育信息化典型学校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8-12-14 15:10:41 |
临江市外国语学校 临江市外国语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为途径,打造高效课堂;积极开展“互联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提高师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开展基于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平台的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名师工作坊”“骨干培训”以及各学科教师的培训和互联网学习,开展在线教育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创新能力。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互联网+”,使封闭式课堂成为一个全开放式的课堂。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的方向和学习的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通过网络互动、交流、讨论,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学校目前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从信息管理向信息服务转化,实现了学籍管理、教学资源、图书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信息化。学校建立了阅卷系统,实现考试管理信息化。建立了一个录播教室,为制作课堂教学视频、微课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持。2018年4月,学校建立了校园IP广播系统。 今后,学校将继续开展“互联网+”行动,以互联网思维规划教育教学,重组知识结构,重建教学流程,重新审视课程,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 临江市宝山中学 临江市宝山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是临江市最偏远的学校。学校秉持着“以德立校,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不断在学习和探索中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拥有电子白板录播教室、计算机教室,基本实现教学、办公、管理信息化。 学校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规范信息化管理制度,开展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培训,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工作中做出了有效的探索。学校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时事学习。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操作、微课制作、录播系统操作校本培训。 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人数为49人,空间开通率为100%。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016年开始组织教师开展在线教育,有41人次获得MOOC认证证书,24名教师荣获“在线教育先进学习者”称号。2015—2016年度,学校20人参加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评选活动,4人获省级优课,4人获市级优课,6人获县级优课。 互联网为宝山中学提供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契机,也为教学创新铺设了道路,教育信息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多有效途径。 临江市四道沟镇中心小学 临江市四道沟镇中心小学坚持依托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了一条以微课为依托,以二维码为载体,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地的信息技术应用之路,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农村孩子搭建了了解世界的平台。提高了教育质量,实现了小微课撬动大课堂的效果,缩短了城乡教育的差距,让农村孩子就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乡镇学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树立了典范。 2013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学校的教学点配备了“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设备,资源库里有全国特级教师、省内名师的课堂实录,涵盖了数、语、外、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播放资源库里面的课堂教学实况,直接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运用于农村课堂,使课堂呈现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特点,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激发了农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解决课后学习的短板,学校于2015年开始,鼓励教师为学生制作微课。为此,学校对教师进行微课制作的系统培训,鼓励教师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制作成微课并定期评比。在教师们熟练掌握了微课的设计、录制和使用后,2016年,学校开始了用微课进行课后辅导的尝试,使学生能在课后复习巩固课上学习的内容。 学校依托信息技术、互联网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后巩固效果,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师生的素质,整体提高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