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0期 总第5686期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0期  下一期
古诗群文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岳麓区青山中心小学 周欢 发布日期:2018-12-14 14:57:56

古典诗文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陶冶学生情操。群文阅读,是指以一个主题串联起多篇文章的构建式阅读教学。这种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还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古诗教学,对教师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


一、古诗群文教学之意义
 

群文阅读与古诗教学相结合,有着很大的优势。首先,古诗语言简练、字数较少,适用于课堂上多首古诗教学内容的把控。其次,经研究表明,组块化记忆可明显扩充记忆的容量。将古诗进行群文编码,更有利于加快学生的记忆。最后,古诗多首共读,更便于理解。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一首古诗不足以体现李白奇特的想象力和夸张的写作手法。教师可结合《夜宿山寺》和《秋浦歌》,通过“三千尺”“摘星辰”“三千丈”等生动、形象的词,加深学生对古诗及作者的印象。
 

二、古诗群文教学之困惑


1.机械查找,缺乏诗味
 

古诗群文教学需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进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更多的是注重方法的指导和步骤的学习,将古诗学习分解为简单的找关键字和品读情感两个部分。例如在教学“送别”组诗时,教师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从诗中查找信息。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分析不同的送别形式,却忽视了送别本身的意义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无法让学生从课堂上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尽管师生互动积极,教学任务完成度高,但这样的教学已经背离了古诗教学本身的意义。


2.局限引导,限制联想


古诗的一大难点在于时空跨度较大,处于新世纪的学生,由于人生阅历较少,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如果仅仅通过疏通字词,让他们掌握每一句古诗的含义,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到古诗的精妙之处,无法达到古诗中审美高度。在许多古诗群文阅读的课堂上,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查找信息的阶段。在“‘孤’意象探究”古诗群文教学中,学生很容易便能找到诗句中的“孤”字,不假思索,就可以说出诗人表达的孤独之情。然而课堂上没有深入探究这些“孤”的不同之处,这便让学生的知识获取止步于浅显的名词解释。
 

三、古诗群文教学之策略
 

1.感受诗韵,以读代悟
 

古诗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文体和语言。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虽寥寥几笔,却耐人寻味。古诗还讲究格律与平仄,虽不显山、不露水,却暗藏玄机。


古诗阅读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正音断句,有些教师会忽视划分节奏这一步骤,但这一步很重要。既可培养语感,又能促进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二是初悟情感,此环节配有音乐更佳。让学生们通过读,营造一种与诗文契合的情感氛围。三是抒发情感,很多教师认为只应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朗读,这时的读是尝试走入诗人的世界。但当理解了诗文后,更需要读,因为学生在感知到诗人的情感后,也需要有一个发泄的途径。此时的读,已经不是读,而是在吟诵,在抒发情感。
 

教学设计中,读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配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用音乐来带动学生的情绪,或轻松、或悲凄、或愁苦、或怅惘,有了音乐作伴,更有代入感。创新抒情形式,多种形式朗读。在品读完古诗后,可以让学生多种方式来演绎。结合形式新颖、学生参与度高的小情景剧,配上动作、神情,简单地吟诵,通过音律变化来抒发情感。
 

2.精准提问,引导联想


正所谓“诗言志”,每首诗都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品读诗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找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但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尚浅,所以需要教师引导。“找意象、创意境”,是教师们常用的方法,这的确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学设计停留在查找信息阶段,找出意象,画出表达情感的语句,将品读诗文简化成了一个信息查找游戏。学生对诗文浅尝辄止,无法引起心中的共鸣。
 

古诗群文教学,的确没有时间去深入地阐发。在教学设计时,要明确群文的主线,以这一个点来设置有效精准的主问题。同一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多种角度来思考,在作答的同时让学生展开联想,让脑海中的画面一点点清晰起来。例如:在“明月之诗”群文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寻找月亮”“品读月亮”“品读展示”三个主要品诗环节。亮点在于找到了意象后的品读,这个环节中设计的问题是“这是  的月亮”。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出现了多次。一开始,学生们填上了诸如“皎洁”“明亮”等形容词。教师可根据古诗群文阅读内容提示:从诗人观月的时间、地点、角度、季节,诗人的心情等方面补充。因而在不同的诗歌中,月亮有了不一样的意境。《出塞》中的月亮,是千百年来照耀边关,戍边将士和亲人共同仰望的月亮。《山居秋暝》中的月亮,是将光辉洒在山林间,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月亮。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可展开联想,用语言流畅地表达出心中的情感,学生自主完善了意境。
 

3.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语文课堂要致力于“听说读写”基础素养的培养,在古诗群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古诗群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将重点放在了理解诗文上,忽略了写。殊不知,写作训练可以贯穿在课堂中,既能促进古诗理解,又能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如在“以动衬静”群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山居秋暝》《鸟鸣涧》等诗,教授学生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围绕《鸟鸣涧》中的景物,运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来对一段环境进行描写。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想象画面,并转化成语言,感受诗文之美的同时,学以致用,启发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古典诗词,历经时代风云而传唱至今,是现代人民与古人生命对话的纽带。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古诗教学尤为重要。群文阅读的出现,给古诗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授课模式。在教学中,古诗的意象、意境,或是对诗人风格的探讨,都可以作为群文设计的主题。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古诗的“诗味”,从繁杂的信息中,找到深入探讨的着力点。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展开联想,切忌停留在查找信息阶段。教师多层次引导,通过表达训练和写作训练,让学生获得完整、全面的审美体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