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古诗群文教学策略初探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岳麓区青山中心小学 周欢 发布日期:2018-12-14 14:57:56 |
古典诗文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陶冶学生情操。群文阅读,是指以一个主题串联起多篇文章的构建式阅读教学。这种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还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古诗教学,对教师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
群文阅读与古诗教学相结合,有着很大的优势。首先,古诗语言简练、字数较少,适用于课堂上多首古诗教学内容的把控。其次,经研究表明,组块化记忆可明显扩充记忆的容量。将古诗进行群文编码,更有利于加快学生的记忆。最后,古诗多首共读,更便于理解。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一首古诗不足以体现李白奇特的想象力和夸张的写作手法。教师可结合《夜宿山寺》和《秋浦歌》,通过“三千尺”“摘星辰”“三千丈”等生动、形象的词,加深学生对古诗及作者的印象。 二、古诗群文教学之困惑
古诗群文教学需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进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更多的是注重方法的指导和步骤的学习,将古诗学习分解为简单的找关键字和品读情感两个部分。例如在教学“送别”组诗时,教师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从诗中查找信息。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分析不同的送别形式,却忽视了送别本身的意义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无法让学生从课堂上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尽管师生互动积极,教学任务完成度高,但这样的教学已经背离了古诗教学本身的意义。
三、古诗群文教学之策略 1.感受诗韵,以读代悟 古诗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文体和语言。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虽寥寥几笔,却耐人寻味。古诗还讲究格律与平仄,虽不显山、不露水,却暗藏玄机。
教学设计中,读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配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用音乐来带动学生的情绪,或轻松、或悲凄、或愁苦、或怅惘,有了音乐作伴,更有代入感。创新抒情形式,多种形式朗读。在品读完古诗后,可以让学生多种方式来演绎。结合形式新颖、学生参与度高的小情景剧,配上动作、神情,简单地吟诵,通过音律变化来抒发情感。 2.精准提问,引导联想
古诗群文教学,的确没有时间去深入地阐发。在教学设计时,要明确群文的主线,以这一个点来设置有效精准的主问题。同一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多种角度来思考,在作答的同时让学生展开联想,让脑海中的画面一点点清晰起来。例如:在“明月之诗”群文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寻找月亮”“品读月亮”“品读展示”三个主要品诗环节。亮点在于找到了意象后的品读,这个环节中设计的问题是“这是 的月亮”。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出现了多次。一开始,学生们填上了诸如“皎洁”“明亮”等形容词。教师可根据古诗群文阅读内容提示:从诗人观月的时间、地点、角度、季节,诗人的心情等方面补充。因而在不同的诗歌中,月亮有了不一样的意境。《出塞》中的月亮,是千百年来照耀边关,戍边将士和亲人共同仰望的月亮。《山居秋暝》中的月亮,是将光辉洒在山林间,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月亮。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可展开联想,用语言流畅地表达出心中的情感,学生自主完善了意境。 3.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语文课堂要致力于“听说读写”基础素养的培养,在古诗群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古诗群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将重点放在了理解诗文上,忽略了写。殊不知,写作训练可以贯穿在课堂中,既能促进古诗理解,又能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如在“以动衬静”群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山居秋暝》《鸟鸣涧》等诗,教授学生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围绕《鸟鸣涧》中的景物,运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来对一段环境进行描写。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想象画面,并转化成语言,感受诗文之美的同时,学以致用,启发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