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互联网+教育”,助力创新发展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夏星 苏宁 伊婧竹 发布日期:2018-12-14 10:04:46 |
“教育科研领先,素质教育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西中街小学的办学宗旨;“创建现代化学校,培育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是西中街小学的办学目标;“传递温暖,光融校园”是西中街小学的校训。在这样的办学理念引导下,西中街小学将科技创新与劳动技术融入教育,并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做到普惠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科技的力量、创新的快乐与实践的成就感。 一、阳光理念引导教育变革,文化资源技术互联互通 在西中街小学校长张连洁看来,“互联网+教育”就是以“网”育人。学校实施了“三互一同”教育改革,即通过技术实现信息互通,实现技术、信息与人的互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实现教育资源融合,共同创新,最终实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阳光育人的目标。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网络管理、电教管理、信息技术课和应用管理四个部门,由专任教师负责具体工作的有序推进。学校还与联盟校的低年级和高年级两部建立起校园网络,并接入东城教育城域网。两部实现了校园网络的互联互通,为两个校区同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的统一管理创造了便捷的条件。
“十三五”期间,西中街小学确立了新的“一体两翼”特色发展目标,即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实现科技创新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翼齐飞”。2017年以来,学校与中国文联传统文化协会、东城区书画家协会等多家资源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入推进“三质提升——健康工程”和“三传一动——文化工程”,为学生设计了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的特色校本课程。 1.Greenpower China绿色能源电动车项目 学校从2016年开始设计“暖阳”车队,从绿色能源、丝绸之路到冬奥教育,师生们制作了“暖阳一代”“暖阳二代”和“暖阳三代”。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开设了哥布林型赛车手组装、乐高创意搭建与机器人、3D建模等多门校本课程,实现让更多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活动目标。
2017年底,学校开设了定格动画拍摄、三维动画制作等校本课程。学校参加了北京市首届“奇梦炫漫”动漫创客展评活动,由五年级队员组成的“FJW动物会”和六年级队员组成的“墨家传奇”两支队伍,分别取得了特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3.“绿色能源挑战赛”项目 基于全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非营利性教育组织能源平台JA,学校在中、高年级分别开设了JA“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世界”“公共安全课”等课程,并根据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绿色能源挑战赛”。在教师带领下,五年级的四位学生历时近半年创新设计的一款“可穿戴式空气净化衣”,在北京市第四届小学生绿色能源挑战赛上夺得优秀设计奖。 4.“沙米(校园)种植”项目 2017年4月,源于六年级的宁夏治沙科技课程活动,学校成立了“沙米(校园)种植”项目,开展“大麦的一生”研究活动。项目组还在校内开展了《绿了沙漠,美了校园,乐了学生》的专题汇报,师生设计的“宁夏农田秋拾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了东城区“首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二等奖。 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学校申报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数字科学家计划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子课题“数字科学家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立项成功,已经完成开题并参加了全国课题研究课的展示。西中街小学将技术和网络融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师生的信息素养,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与成长的温暖。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