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5期 总第5655期 2018年10月0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5期  下一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雨花区红星小学 连艳姿 发布日期:2018-10-05 13:05:4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相较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不但在内容上有差异,而且在教学方式上也有转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深入把握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及教学成果的预设都关系着一节课的成效。课前充分了解教材编写者的用意,掌握其中的重难点知识,并基于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设,让师生的学习交流更顺畅,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将达到最佳。当然,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教材,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教学方法通常采取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践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二、关注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若想科学有效地开展,就需要关注学生心理诉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教学策略是否正确都至关重要,课程开始前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采取“生本”模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同样是在多方面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教学,运用多种媒介和策略,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从而将德育思想与学生现有的品德知识与认知相结合,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意识、培养思维认知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习效率
 

研读教材,是为了明晰教学目标;了解学情,是为了关注学习主体。而教学策略的优化,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梳理出如下三种基本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实际进行情境创设,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课堂中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师生共同教与学的课堂氛围中将内容细化,接受到教育,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中收到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这种教学策略须基于学生的爱好与思维,根据学生心中所想以及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当中,不管是成绩优异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能够在情境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例如,一些学生对内容比较严肃、形式较单一的课程不能理解和掌握,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加以讲解,配合视频、动画等学生喜欢、易于接受的形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再如,在讲授“我的信息生活”这部分课程时,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上网、购物、微信聊天等带来的弊端认识不足,我在教学中采取现场模拟典型案例、身边事例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不健康上网以及网络对社会、个人造成的危害,从而认识到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重要性。
 

2.游戏教学法。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品德养成的源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加大活动内容,拓展活动形式,让他们充分“活起来”“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并发挥游戏的最大价值。
 

例如,在五年级“规矩与方圆”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在两个教学班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大相径庭。在A班,我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结果课堂枯燥死板,毫无生气,学生兴趣平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思考再三,在B班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套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方案,如教学“校园红绿灯”这课时,我设置许多小游戏,让学生们从中体验,感受规则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同理,生活中的规则同马路上的红绿灯一样,时时约束着我们的生活,校园里也处处有“红绿灯”,正是这些校园红绿灯,让我们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井然有序。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收到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游戏中,在激烈的竞赛中,在充满乐趣的视觉感官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的内容,学到了学生必须掌握的课外科学知识。
 

3.故事教学法。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进行教学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有人说过:“没有故事的课堂也必定是缺少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觉的参与者、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故事来说理,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能使教材深入浅出,加强学生的理解。而且故事是生活的一个剪影,让故事在课堂上说话,这是生活教育的一种积极的尝试,课堂教学互动性更强,收效更明显。
 

在教学“祖国,我为你自豪”“灿烂的古代文明”这些课文时,我向学生讲述一些祖先、模范、英雄的高尚道德情操事迹,使学生感悟到高尚品德的含义,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到底是怎样的人。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在课堂上倡导正能量,并将这种正能量传播下去。
 

四、开展多元性评价,挖掘学习潜力
 

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中,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具有多元性的,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评价的来源是学生的活动。目前,仅仅利用一学期一次考试的方法来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教师担任唯一的评价主体,也是片面的。作为一名教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必须要对多元性评价有明确的认识,利用评价的激励价值关注学生每一点每一滴的成长,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断进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创设学生、家长都能主动参与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与教师、家长一道,成为评价的主体。只有结合家庭、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要想提升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以及良好的公民意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