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E教吉林•区域发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4期 总第5652期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4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域教育信息化典型学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8-09-21 07:48:20

桦甸市第一实验小学
 

桦甸市第一实验小学结合学校“博雅教育”之“智雅课堂”建设工程,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共享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学校借助智慧课堂开启了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智慧化的改革道路。
 

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条件,经费投入是基本保障。学校全力打造“三通两平台”,加大投入力度,搭建了千兆校园网,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为所有班级配置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液晶触控一体机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所有教师配备电脑,智慧课堂实验班教师及学生每人配发一台平板电脑。硬件设施的配备推动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实现了教案、试题、课件、课堂实录等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集中管理,分类存储,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为教师备课和教学提供了便利。
 

智慧教育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阵地在课堂上。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学校的“智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基本成形,初步确立了以“学生主体为中心,能力发展为中心,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模式,构建了“以学为本”的智慧课堂。课堂上借助“教学助手”,实现了课前学情的精准分析、课前导学和同步备课,课中教学的智能互动、在线检测,课后练习的精准辅导和课外学习的个性成长;借助电子白板,教学助手等信息化辅助教学软硬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高效便捷。
 

桦甸市新华小学
 

近年来,桦甸市新华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桦甸市教师进修学校教育技术部的支持指导下,坚持以“创办优质教育”为目标,在打造“信息化校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依据生情、师情、校情,制定了信息化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完善了《桦甸市新华小学信息化常规管理制度》,制定了《桦甸市新华小学教师信息化工作星级评价一览表》,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撑起了一片蓝天。
 

齐全的设备是开展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前提。现在的新华小学基础设备齐全,硬件建设已经达到桦甸市“三通两平台”实施方案的标准,主干网络专线入校,有高标准的精品录播教室1间,标准计算机网络教室1间,配有86寸希沃一体机的多功能电教室1间,24个教学班均配备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其中配有70英寸希沃一体机多媒体教室13间,配有吉大博硕一体机多媒体教室4间,整个校园实现了日常教学多媒体化。
 

学校注重依托科研课题来带动信息化建设工作。《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与应用方法校本培训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科课堂效率的实践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既丰富了教育理论,又指导了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多位教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获奖。
 

近年来,新华小学获得了“吉林省科研先进单位”“吉林省学会工作先进单位”“吉林市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先进校”“吉林市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其中学校自行录制的“吉林省教学改革概况及精彩案例评析2017”系列课程专题讲座视频与文本资料已经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录用,并用于教育部“国培计划(2017)”培训项目。
 

新华小学会继续沿着信息化带动学校发展这条路开拓进取、深入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师生的成长搭建更多的信息化交流展示平台。
桦甸市苏密沟中心小学
 

几年来,桦甸市苏密沟中心小学(以下简称“苏小”)依据自身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在“演示型电子教案”和“网格化网络备课”的基础上,土法上马同步课堂,借助“网格化网络备课”平台,开创村小“辅导员”机制,教辅分开,资源共享,实现村小和中心校一体化教学,初步解决了师资难题,开启了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精准化时代。
 

2017年初,苏小试行“辅导员”机制。即在保证村小和教学点的每个教学班都有一名守班教师的前提下,赋予守班教师“辅导员”职责。职责有两个:一是语文、数学学科的全部教学任务;二是全部专科的看护和辅导任务。具体实施分两步走:第一,开设苏小专科直播课堂;第二,创建“演示型电子教案”。
 

2018年初,苏小中心校和村小相继建成录播室,苏小将土法上马的直播课堂进行了平移,全面继承了直播课堂的模式与方法,实现同步课堂。在硬件设备得到保证后,苏小将目标瞄准精准化教育模式,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理想化学习模式迈进。
 

发展中的苏小,正搭乘教育信息化的快车,驰骋在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精准化的康庄大道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