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E教吉林•区域发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4期 总第5652期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4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清思路 锁定目标 切实推进——记桦甸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尉青志 张海涛 发布日期:2018-09-21 07:45:12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桦甸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引领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在融合创新机制下稳步前进。
 

肯定成绩,凝聚合力,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近年来,桦甸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教育战线同志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增加了经费投入和拓宽了资金渠道。三年来,各级财政对桦甸市教育信息化投入经费2085万元,学校信息化建设自筹资金2185.3万元。吉林市教育局对桦甸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奖励价值100万元的设备。各校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投入纳入年初经费预算,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投入。二是夯实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完成了全市所有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班级终端设备由原有的投影设备升级改造成电子白板与触屏教学一体机,均实现了网络环境下教学。建设了22个精品录播室,34个班级常态录播系统,部分学校通过录播设备升级,实现同步课堂和互动课堂。三个班级购置了平板终端和电子书包,进行了智慧课堂教学尝试。村小(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全部配备到校,并常规应用。国家、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与吉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资源均已配备到班,中心校以上学校均有校本特色资源库,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


锁定目标,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内涵和任务
 

深刻认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力度一再升级,充分反映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


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特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桦甸市结合《吉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积极落实《桦甸市“互联网+教育”创新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启动了“大网络”建设工程,即光纤入校工程、光纤到班工程和无线全覆盖工程、教师集团网工程。
 

目前,光纤入校工程与教师集团网工程已经完成。光纤到班工程和无线全覆盖工程正在建设中,2017年开展城区内学校建设,2018年开展乡镇学校建设,2019年开展村小教学点建设。届时,桦甸市所有学校,将基本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特色鲜明的区域“大网络”。
 

理清思路,抓住关键,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桦甸市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校教学质量;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  
 

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空间集合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鼓励家长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和教师便捷沟通、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有效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空间。
 

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记录的网络学习空间呈现。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以“人人通”的广泛深度应用进一步体现“班班通”“校校通”的综合效能。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目前,桦甸市中小学教师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名注册并开通空间的有3515人,学生有23012人。利用“人人通”空间,圆满完成了三个年度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络晒课活动,成绩居地区前列,通过省平台还开展了“德育精品课”展示活动、“中国梦——行动有我”视频展播、“省优质课大赛”“微课大赛”等活动。通过吉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了“吉教云课”活动、“吉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优质资源汇聚”活动。连续两年开展了村小教学点数字资源应用评优活动,从国家、省、市、县、校五个不同层面开展了融合创新的各项应用活动,使教师得到了成长,使学生享受到均衡优质教育。
 

桦甸市将继续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
 

将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从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方面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依据,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转变,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以适应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同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和校本培训,将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