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3期 总第5646期 2018年09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3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益阳市南县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吴正强 发布日期:2018-09-07 08:37:59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加多样;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创设的情境生动逼真,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教学“数一数”时,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形象生动的动画,也可以让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地、有兴趣地去观察、感知,同时也使全体学生做好了参与数数活动的准备,让刚入学的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再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利用CAI课件展示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都穿了一件漂亮的球衣,每件衣服上都编了号,第一件是7,第二件是14,第三件是21,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第四件、第五件、第六件、第七件球衣上分别是什么数字吗?”这样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抓住他们急于找到答案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
 

二、探究新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动的图形符号转化为连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帮助他们理解知识,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例如教学“10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应用信息技术制作了CAI课件,播放课件时屏幕上出示了一把尺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10”在哪,想想“10”比谁大,比谁小。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比0~9的数都大。接着课件再呈现以下提问:10根小棒里有几个“1根”?把10个“1根”捆成1捆,就是多少个“10”?1个“10”在格子左边写“1”,右边写“0”,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我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形象地演示出“10个1和1个10的关系”以及“同一个数字由于位置不同,在组成的数目中表示不同的数值”,轻松突破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再如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CAI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小丑手里拿着4个气球的主题图,之后开始问答环节。首先,我问:4个气球用数字几表示?接着课件展示飞走了1个。然后,我问:是从几个里面飞走的?飞走的1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还剩几个?接着,我引导学生口述题意:小丑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几个?最后,我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明白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或减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问答环节之后再通过屏幕呈现减法算式,并且将减号由蓝色转换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在学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十分逼真、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设计练习,增加学生练习的容量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用大容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省时、多变、高效。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学生经历了探究自编“7的乘法口诀”的环节后,因为注意力与课始相比会有所下降,而自编的“7的乘法口诀”还没有熟练掌握,教师就要采取策略、变换形式让学生记住“7的乘法口诀”,把练习题设计成计算机与学生融合互动的活动。于是我设计了帮小马过河、摘星比赛、用一句口诀说两个乘法算式等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吸引过来。利用信息技术把情、境、形、理融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快速投入到学习中,并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练习的容量。
 

再如教学“减法的认识”时,我应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几个这样的练习题:“看图说图意,然后列式计算”“填一填,看谁填得又多又快”“小猴列的算式对不对?为什么?”通过加法和减法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种算法的区别,也更好地理解运算的含义。这样声情并茂的情境,能再一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练习的质量。
 

四、多元化知识链接,增长学生的见识
 

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让学生完成多元化的知识链接,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完成教学目标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外知识链接环节——“你知道吗?”,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了解人民币的历史。中国货币历史久远,夏商时代以海币为主;金属币始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币,距今已有3000余年;春秋战国时代,货币文化有很大发展,金属铸币先后有布币、刀币、文铜币、金钣及方孔圆钱等,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元格局的货币文化;宋朝开始出现了纸币……通过图片与文字的再现,真实地演绎了中国钱币的发展历史,让低年级学生对中国钱币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又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关于钟表的故事”。屏幕上出现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些都是古人的计时器,因为没有嘀嗒声,不能称作钟表。公元1090年,我国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开创了人类钟表史,并影响了西方钟表的发展进程。通过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对钟表的认知程度,扩大了知识面,使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五、展示汇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一道开放题,可用多种方法解答,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不同想法展示出来?教师可通过课前预设,把学生有可能会想到的多种做法制成课件,到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展示出来。也可以利用希沃授课助手等软件进行现场抓拍,将学生思考解答的过程记录下来,交流展示时现场发送到电子显示屏,让每位学生都看得到,其中的做法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对没想到的解法,学生会认真看,边看边思考,产生较强的求知欲。这样节约了很多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一定能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展现它独特的魅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