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E教吉林•践行者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3期 总第5646期 2018年09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3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应用 创新融合——访辽源市西安区实验小学校长杨维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杭 王玉 发布日期:2018-09-07 15:12:09

杨维范,吉林省德育先进个人,东北三省美育研究先进工作者,“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点课题组优秀实验员,吉林省科研型名师。


完善信息技术建设
 

辽源市西安区实验小学始建于1958年,现有学生1060名,教师102名,教学班25个。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现有微机室2个,录播教室1个,多媒体网络教室25个,实现了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目标。


在杨维范和校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培养了一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初步建成了数字化校园。以信息化带动学校的现代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学校管理、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全面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成为学校发展的目标。
 

搭建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在“三通两平台”建设方面,学校首先完成了各班级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配置工作。同时借助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资源数据入库,形成了集中统一和数据共享的基础数据库,并通过系统应用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
 

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协同备课和网络研修,形成共同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鼓励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网络作业、网上自测、拓展阅读等开展自主学习,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
 

为了加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学校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个性化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优质校本资源广泛共享,形成系统开发的基础性资源,有计划地开发个性化资源的新格局。目前,学校已入选部级“优课”5节,省级“优课”7节,市级“优课”13节。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显成效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杨维范意识到,要想做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仅要保持教育理念的传承,更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发展。因此学校构建了“一主两翼,三线齐飞”的办学特色,“一主”指教育科研,“两翼”指信息技术和艺术教育。
 

“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了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实验课题“信息技术工具支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在“2012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学校杜艳红老师的课被评为二等奖,学校被评为教学应用优秀学校。在2013年兰州解题会上,学校成为大会经验交流的三个成员校之一,得到了中央电化教育馆领导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学校的优秀教师在《中小学电教》上共发表相关论文12篇。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为推动智慧教育的实现,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策略:“一个营造”,即营造信息技术环境;“两个推动”,即网络课程的推动、科研课题的推动;“三个加强”,即加强硬件管理、加强软件管理、加强资料管理;“四个提升”,即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为了让师生了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教师了解微课、慕课的相关知识,掌握微课的制作方法,为移动终端进入课堂作好了铺垫。2016年,金杨老师在全国信息技术微课大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学校以赛促学,实现翻转课堂,并成功举办了两届微课大赛,部分学科的微课已经初具规模。在没有平板电脑的情况下,学校把智能手机引入课堂,利用智能手机的多种功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实现智慧教育做好了充分准备。
 

依托技术成熟的校园网、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全自动高清录播平台,构建数字化校园运行模式,从而实现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研训数字化、德育数字化、生活数字化。
 

未来,学校将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推广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提升学校内部的自我变革能力,完善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