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E教吉林·践行者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1期 总第5623期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1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前谋划 科研引领 重在应用——专访长春市第103中学校长秦洪国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杭 刘畅 赵禹 发布日期:2018-06-29 09:07:54

如何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开展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实施教育精准管理,实现教育高位均衡,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长春市第103中学始终秉持“立足需求、超前谋划、科研引领、重在应用、内外结合、致力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从硬件建设到课堂应用,从“网络学习空间”的开发到“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为了深入了解长春市第103中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情况,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长春市第103中学校长秦洪国。


记者:长春市第103中学是“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全国培训基地学校,可见,信息化已经成为103中学的办学特色之一。学校做了哪些尝试和探索?


秦洪国: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突破,103中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筹建STEAM教室、3D影院,并将这些“互联网+”形式下的新元素融入到日常的学科授课中。


同时,学校注重信息化设备的应用与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将3D影院与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相融合;开设STEAM课程并将其与美术、科学等学科融合,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2013年学校引进3D打印技术,设想出“3D+美术”的概念,将3D打印技术与美术学科相融合。


记者:在这些探索中,您觉得最有代表性的是什么?取得了哪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秦洪国:最有代表性的工作应该是实现常规教学网络化,学校不仅利用网络实现大学区内集体备课,还将“远程观课”常规化。学校采用“一课三磨”的教研形式,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与学校“每人一课”活动相结合,要求授课教师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突破口,采取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将“互联网+”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


同时,学校将“一师一优课”的录制质量与外出培训进行捆绑,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引进优质资源,确保教师授课资源丰富,并组织专家团队与教师进行深度磨课,让教师感觉到每一次的参与都是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促进,从而调动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积极性。


记者:103中学是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的?


秦洪国:近年来,学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家校共育”深度融合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首先,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融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校应用“在线学习”系统来支撑学生个性化的深度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利用假期和课后时间组织大学区内的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重难点在线解读、作业在线答疑、知识拓展训练等方面的辅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其次,使教育信息化与学校管理融合,实现常规教学网络化。学校利用“在线教研”系统,进行网络教研,实行大学区集体同步备课,使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了大学区内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最后,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家校共育”融合,实现“线上家长会”常态化。学校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家校沟通中,应用“线上家长会”系统方便了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


记者: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未来,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秦洪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教育信息化。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便利,结合我自身的工作经验来说,我之前是一名数学教师,在信息技术手段没有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时,给学生上课会出现板书过多的现象,而现在利用电子白板、PPT等技术手段,极大地节约了书写板书的时间。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课也存在如黑板无痕迹,弱化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记忆能力等问题,所以我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时候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未来,103中学还要不断探索、创新,不仅要将自己的教育信息化做强做实,同时还要引领大学区发展,力求实现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