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0期 总第5617期 2018年06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0期  下一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 袁秋杰 发布日期:2018-06-15 09:20:20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课堂教学中若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和表达,能逐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创设情境,体验亲情


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大体的了解,可首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的导入情境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曲径探幽,深入情感的境界,把握作品中的诗意,领略其蕴含的情境美,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


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为了使学生对其有个整体的感知,导入时可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首先让学生回忆描写中秋节日的诗句,并引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名句,唤起学生思念亲人的情思,然后再让学生欣赏王菲演唱的这首词,从而把枯燥的文字变为生动的旋律,以音激情,而学生受音乐旋律的感染,对全词有了整体了解,也就很从容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进而去体验那浓浓的亲情。


二、抓住文眼,用心感受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情感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深情厚谊,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来挖掘文章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文章触发情感的“文眼”,进行品味鉴赏,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生命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祥子在暴雨中没有一丝力气,不能抬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死命地在深水中拉车的苦难现实,从而产生深深的怜悯和同情、愤慨和激怒,可抓住“拽”字,用沉郁、缓慢的语调,悲苦无奈的表情,躬身做出拉车的艰难样子,让学生感受、体悟祥子的悲惨命运。随着教学过程的逐步展开,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学生为祥子的悲惨遭遇洒下同情的泪水,这样的感受是刻骨铭心的,学生受这样的教学氛围感染,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慈悲之心。


三、美读课文,熏陶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篇美文只有进行反复的朗读、吟诵,才能读出作者的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体味那清丽婉转或火热深沉的情感,从而让自己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忘我境界。


教学《背影》时,对于文中父亲买橘送别这一最精彩、最感人的部分,可以配乐反复地朗读,使学生出之于口,闻之于耳,感之于心,通过口、眼、鼻、耳、心等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从父亲蹒跚的动作中,臃肿的背影中,淡淡的话语中,真切地体验作品蕴含的浓浓亲情,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父母的艰辛,备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


四、亲身示范,以情激情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富有情感又善于驾驭情感的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披文入情,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地变化,用自己的快乐、痛苦去感染学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令人动容。在“无我之境”中,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是非、善良、真假、美丑、爱憎的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从而达到激情的目的。


某教师执教《最后一次讲演》讲到“擂桌”处时,情绪激昂,不仅音量提高,一字一顿,还和学生一起擂响桌子,声音、表情、动作一起到位,让人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闻一多先生当时的激情和愤怒,学生心灵上受到极大的感染,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五、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语文从生活中来,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中许多平凡的小事不时地感染着我们,净化着我们浮躁起伏的心灵。在我们的教材中有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它们中蕴含着丰富的亲情资源。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若把这些情感因素与生活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必能升华学生的情感认知,让学生懂得感恩,尊重别人,珍惜亲情,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时,很多学生不赞同父母的做法,认为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友谊,给对方造成了伤害,也是父母对“我”的不尊重。此时,我因势利导问道:“父母为什么会把那极为珍爱的木雕送给自己的孩子呢?”学生沉思片刻后回答:“父母爱孩子。”“那我们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父母给我们的这份爱送给了别人,难道我们就没有过错吗?这就是对父母的尊重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把从文本中学到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认知,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尊重、理解别人。


语文教学是爱的艺术,美的鉴赏,情感的涌动,心灵的诉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度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把作者情、教师情和学生情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共振,产生共鸣,努力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热情洋溢、流光溢彩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地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品位和质量,增强育人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