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离不开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合理组织与配置。教材、教具、学具、学生的已有基础以及多媒体等是显性资源,是容易收集和把握的。而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资源,则是教学准备之外的,充分挖掘这些资源,能使课堂变得更加完整和开放,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可以说是教与学的源头活水。那么,如何发现和利用这些隐性的课堂资源?本文,我根据平时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妙处理课堂随机事件
学生是灵动的个体,他们亦在课堂中表现出喜怒哀乐。如果发生与课堂背道而驰的情况,需要教师用智慧将学生重新引入课堂之中。
在教学“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班上的一位尖子生一直举手,并且摇头晃脑,这让我感到莫名其妙,于是请他站起来说明缘由。只见他信心爆棚地说:“老师,今天学的内容太简单了,我早就学会了。”实事求是地讲,这堂课的内容并不容易,对初步接触图形周长计算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倘若就容他这样一知半解,扰乱课堂秩序,显然不行;如果大声训斥他,又怕打击其积极性,并且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我灵机一动,轻描淡写地说:“看来你预习得不错,我这里有几道周长计算题,你拿去研究研究。”正好这一单元的课我都提前备好了,之前准备了一些周长计算的拓展题,原本是为下一课时所用的,写在练习纸上。小插曲之后,我引导其他学生继续学习。过了几分钟,那位学生犹犹豫豫地举手了,我在一个停顿处请他说,他支支吾吾:“老师,有两题我解决了,还有三题还没想到答案。”言语中没有了开始的自信和豪情。我便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这么短的时间能解决两题已经不错了,只要夯实基础,剩余的题目也不会难倒你,先和大家一起学习吧。”后面的教学效果甭提多好了!
二、排解偶然因素,化解困惑
课堂教学有时不像一条直线可以直达终点,有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课堂的进程和效率。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我让学生掷骰子20次,证明单数(1、3、5)朝上的可能性和双数(2、4、6)朝上的可能性相同。我请了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掷骰子,其他学生统计数据。这位学生一连掷了五六次都是单数朝上,再掷时下面的学生就嚷:“单数!单数!”结果一掷又是一个单数……完全出乎预料,我有点措手不及,分析时不少学生就坚持认为单数朝上的可能性大。小学生处于直观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更愿意相信直观所见。我稍作思索说:“这位同学要是去买彩票肯定能中特等奖,我们请一位女同学再掷20次试一试。”学生们会心一笑,认真统计女生掷的结果,结果单、双数朝上的可能性差不多,固执认为单数朝上可能性大的学生纷纷转变了观点,最后我再引导他们分析为什么单数和双数朝上的可能性相等,下面的环节就水到渠成了。
三、合理运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才工作时,总觉得课堂的进程顺顺当当,不发生错误才是最完美的。现在想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这些错误用得好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初步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不少学生受制于原来计算格式的限制,产生思维定式,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生搬硬套,强行纠错,花了不少精力,效果却不佳。如果对这些错误进行分类,让学生讨论订正,在比较、纠错中学会归类分析,强化格式和计算过程,则会有很好的结果。还有一次,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时,初次试商余数比除数大了,开始我先不纠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在继续下一步计算时自己发现错误,再回头检查。有了这样错误的体验,学生更能找出和分析错误发生在何处,怎样纠正,最后总结出初商时余数过大,要把除数调大。
学生有所经历,才能有所发展,教师要学会放手,允许学生犯错,并把这些错误变成促进学生提升学习的宝贵资源。
四、构建和谐课堂,从学生的问答中挖掘有效资源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一问一答的话语中及时捕捉到有用信息,把它转化为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的现场资源。这就需要首先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把自己的疑问和新的想法主动在集体中交流。
教学活动本是师生、生生多个对象间的交流,必定有思维的碰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不怕学生考问,不怕自己出错,充分给予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和奇思妙想的机会,激发全班去交流、辩论。这样一些课堂活动中产生的现场资源,其价值便不可取代。及时抓住它,课堂内能够解决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着力解决,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课堂内不能解决的,安排学生课后讨论、查阅资料,体验主动学习的充实。教师要正视和肯定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想法和声音,即时捕捉和利用其中所蕴含的有价值的信息,灵活处理和引导,使其成为启迪智慧的重要资源,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在厚度和广度上的提升。
真实的课堂,课前考虑得再全面也不可能囊括全部,因为学生是鲜活的,他们的头脑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很多想法是我们成人所想不到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乐于接受课堂上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并运用智慧使它变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只有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才能让课堂变得更有乐趣和深度,更有活力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