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E教北京·技术视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7期 总第5596期 2018年05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7期  下一期
学习任务单在平板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王艺儒 杨凤霞 发布日期:2018-05-01 13:10:12

21世纪的教学已经从传统的知识点传授,慢慢地将侧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层面,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授课教师为学生量身设计好学习任务单是自主学习成功的关键。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单自己安排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时间和进度,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也给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的机会。


一、学习任务单的含义


学习任务单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不再是单一地传授课堂知识、基础概念,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为完成预定任务而积极主动地建构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的过程。简单来说,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支架。


二、平板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原则


在平板教学中使用学习任务单,并不是为了“赶时髦”“做样子”,随便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问题或资料堆砌在一起,让学生来自主学习,而应该遵循一些设计原则,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针对性


在设计之初,我们首先要充分地了解教材,了解学生,考虑任务单的设计怎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心理因素,设计的任务应能够适用于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深度,并切实解决教学的重难点,目的性要强。例如,通州区潞河中学的徐志老师在初中数学“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一课教学中,就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做法是:以学生之前开放科学实践课中接触到的新事物——3D打印为主线,通过3D技术原理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精心设计引入环节,从有趣、惊奇的事物开始做成微课。学生将看完微课的收获和疑问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同时完成任务单上针对性的课前练习,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之后学生将任务单反馈给教师,教师统计出学生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解决。


2.可操作性


学习任务单在教学中能起到帮扶作用,应成为平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不应该是鸡肋。任务单中每项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及自学能力。例如,在北京二中通州校区邵曼老师所讲授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课中,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模块,邵老师设计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等任务单,由学生小组自主阅读分析,提炼国共合作背景的要点,并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时间、地点以及成果。小组每名成员均参与到活动中来,应用学习任务单的课堂学习,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课堂注意力更为集中,操作性强,学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得以发挥。


3.趣味性


学习任务单作为一个新鲜产物,要通过趣味性吸引学生,如增加一些游戏,穿插一些学生汇报表演的环节,而不应让任务单成为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但任务单上的任务也不能让学生感到毫无压力,因此,设计一张优秀的学习任务单,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在课下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认真分析学情,汇总各类资源,始终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笔者曾经听过潞河中学附属学校刘月影老师面向小学三年级学生讲授的“走进信息世界”一课。由于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入门课容易出现迷茫不解的现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刘老师制作了“了解信息”“了解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三个微课,结合学习任务单对每个微课知识点进行提炼,小组讨论提取微课知识框架,汇报交流,轻松而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由于微课结合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有梯度,学生们学得有兴趣,很快就融入到课堂当中,不但得到了信息的相关知识,还收获了学习的愉悦感,为后续信息技术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平板课堂教学中使用学习任务单虽然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平凡的一张纸”,但是“这张纸”设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遵循设计原则的学习任务单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实践也证明,学习任务单在平板教学中的使用有利于改进教师教学工作及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