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7期 总第5596期 2018年05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7期  下一期
邂逅别样古诗教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庄镇时楼小学 王艳 发布日期:2018-05-01 09:53:36

近日,我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的教学视频,这让一向对古诗教学畏难的我有了全新的认知,教学能力也有了极大提升。


一、步步为营巧设计


上课伊始,王崧舟老师以当代诗人陈小奇《涛声依旧》中的经典诗句开启他的教学之旅。王崧舟老师先抓住“无眠”一词,引领学生穿越唐宋,走进枫桥,走进寒山寺,聆听钟声,走近愁眠的诗人。在学生品味完以后,又从古代回到小诗《涛声依旧》,在小诗的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愁绪。就这样,王崧舟老师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使学生的认知、理解、感悟、体验呈螺旋式上升。


板书设计也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王崧舟老师的板书从“愁眠”一词勾连出整首诗,又根据教学进度把整首诗中的景物一个一个地擦掉,整块黑板上又回到课的开头,只剩下一个“愁眠”,整个板书从头到尾若天然一体。


二、款款深情诵韵味


古诗具有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在王崧舟老师的这节古诗课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把握节奏指导朗读的环节。王崧舟老师让学生读每句前四个字,他读后三个字。朗读时,他有意将最后一个字拖长,然后问学生:“你听出了什么?”一生说:“每行的最后一个字都读得又长又缓慢。”又一生答:“天、眠、船都是押ɑn韵。”


在这鲜活而生动的范读中,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要想读好古诗应该读得合辙押韵,接下来的朗读训练便水到渠成了,学生们跟着王崧舟老师的手势,一咏(前四个字吟咏)三叹(后三字,一字一叹),将28字的《枫桥夜泊》读得绵长、悠然,有滋有味,读出了古诗独有的节奏和韵致,让人听后不觉咂摸、咀嚼、品味。


三、言之凿凿成画面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敬义老师把阅读教学比作顺藤摸瓜。这里所谓的“顺藤摸瓜”实际上是贴近语境品味词句。他认为,教材具有隐秘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借助一双慧眼去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声、有色、有味、有情的关键词句。这个关键句也就是最大的“瓜”,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一处标点。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摘到的最大的“瓜”是“愁眠”,他以“愁眠”为切入点,随着“月落、呜啼、是谁在敲打无眠”这根藤往下挼,领着学生抓住第二大的“瓜”——钟声,从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品字词、悟诗意,想象出画面。像这样找准阅读教学中言语训练的生长点,指导学生读出丰满的画面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要务。


四、置换角色悟真情


心理学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主要起推动作用。角色置换是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最佳方法之一。


整堂课中,王崧舟老师多次让学生进行角色置换,获得必要的情感体验。“假如你就是那悠长的钟声,你想对张继说些什么?”一下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回过头再来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顿感汗颜。


从极短的28字古诗,到绵长的68分钟点拨,王崧舟老师让我改变了对古诗教学的旧观,并邂逅了古诗教学的别样韵味和精彩。深情款款教古诗,雏凤清于老凤声。做语文教师,当如王崧舟老师;成古诗教学,亦当如王崧舟老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