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这门学科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另一个渠道。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不是天然的,而是靠知识的独特吸引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形成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学“电话连着你我他”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让学生看一段相声《打电话》的视频,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使学生了解了一些打电话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新课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时, 我利用课件展示出我国的几个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吃年夜饭以及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举行花灯比赛的热闹场景,这些场景的出现,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同时我又展示出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藏历新年”、傣族的“泼水节”等,这些场景的出现再一次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我国这些传统节日的理解,还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乏味、单调。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升华认识
品社课是我们播下思想种子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努力追求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结合起来,达到两者的统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播放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一段深情的配乐诗文朗诵或一则真实感人的故事,以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增强教学情感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如教学“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时,我播放了《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把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学生的爱国思想得到了熏陶,教学内容也得到了升华。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陈旧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品社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品社课因其固有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更适合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获取各种信息,从而大大增强学习兴趣,丰富知识,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能力,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品社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如教学“科技推动社会发展”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补充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故事,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布鲁诺的故事,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以及我国四大发明的故事等。学生通过学习“名人故事” ,从中受到启发,激起了热爱科学、不怕困难、认真学习的精神,养成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四、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观察、实践,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课堂不再死板。如教学“粒粒皆辛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我展示出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农民辛苦管理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知道小麦从播种到收割要经过230~270天,这些天无论炎热,还是刮风下雨,农民都要为小麦松土、浇水、施肥,像呵护宝宝一样精心地管理小麦,使学生知道,一粒小小的麦子竟包含着这么多人辛劳的汗水,从而激发学生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在教学“珍惜劳动成果”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出很多国家的儿童因没有饭吃导致营养不良或死亡的图片,使学生感知我们现在各个国家人们生活条件的不均衡性,用具体的现实教育学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使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了学生对“世界粮食日”的记忆和理解 。
实践证明, 多媒体在品社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课堂上适时、合理地运用可以促使品社教学内容往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我们的品社课堂更加精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