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6期 总第5589期 2018年04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6期  下一期
由“税收”变革到明王朝的灭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顾芯蕊 发布日期:2018-04-17 16:15:58

曾听过一期《百家讲坛》,讲的是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两条长城,当时我似懂非懂。这次征文又想到这个“一条鞭法”,翻阅资料后,我认为,明朝税收制度的变革是导致明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王朝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国事衰微,危机四伏。其时朝局混乱,“苛捐杂税”五花八门。农民不堪重负,疲于奔命。国家失去大量纳税户,田赋收入也随之减少,最终导致财政陷入危机。至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继任首辅时,意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朝的衰败,只有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走出困境。因此张居正积极推行“一条鞭法”,对当时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据史料记载,“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善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同时,“一条鞭法”减少了农民不合理的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具体分析其税收要素,纳税人是田地的所有人,即农民和小地主成为“一条鞭法”的被执行人;执行人为官府,税收是由官府派公差直接予以征税。由之前的对人征收,改为对物征收,百姓以田地的数量进行缴税。改革之前,明朝赋役较为繁杂,征收过程繁琐,成本较大,同时制度上的严重漏洞也为官员提供了贪污的条件。而“一条鞭法”则将其合并为一次征收,极大地精简了税收制度,节约了成本,使国家财政稳步增长。
然而,为什么我说这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呢?


印象里,明代是中国古代王朝中最有骨气的朝代,不称臣、不割地、不纳贡、不和亲。我甚至想,明朝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和最先进的火器,完全可以避免后来闭关锁国、割地赔款的历史,早早矗立于世界的东方。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渐渐改变了看法。明朝没有秦汉的刚阳进取,没有唐朝的雍容大气,没有宋朝的儒雅潇洒。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困难,导致发生饥荒,却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饥民与饥兵的结合导致国内发生大规模的叛乱。财政危机导致军事危机,军事危机又造成更大的财政危机,如此恶性循环,最终走向灭亡。


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这么一个耕地面积10亿亩以上,人口接近2亿的国家,国家收入居然少到连招募20万真正有战斗力的精兵都做不到,只能说赋税收入已经少到了不正常的地步。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我认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初衷是好的,但方式是错的。对比一下现如今的国家财税收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目前我国税收中工业占比41.48%,为第一,三产中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占比分别为13.23%、12.97%和9.87%,农业为0.13%。抛开明朝没有的工业(明朝的少量工业为官办,不纳税)、房地产业、金融业,目前占我国税收第二位的商业,在“一条鞭法”里居然没有任何提及。“一条鞭法”的主要征收对象是我国目前税收占比最少的农民(农业税)。不得不说,这是“一条鞭法”的局限所在。


明朝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越到后期越繁荣。到了万历年间,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的发达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国家的财政却是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就是商业赋税的减少,特别是东林党人提倡“不与民争利”的做法,导致明政府想加征商人赋税不可,而加征农业税的法案却屡屡通过,崇祯时期更是大规模废除商税。例如,中国古代的重要税种——盐税,到了明末竟只有90万两(扬州一地在宋朝时就有2500万两)。国库空虚,军队在前线英勇奋战,但饷银却发不出。商人们大肆囤积居奇、向外走私粮食,却不交一文钱的商税。


可以说,这种“藏富于民”的税收政策,正是明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