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5期 总第5582期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5期  下一期
多媒体技术在听障学生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 陈长金 发布日期:2018-04-03 15:10:06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进入各大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将语文课本中那些抽象的、静态的、难以理解的词语或画面通过直观的、动态的、简单的方式呈现,有效地补充了听障学生“以目带耳”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经验,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听障学生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1.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难点


抽象的文字概念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是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他们很难准确地理解、体会那些抽象的文字背后的含义。而多媒体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字和事物的内在意义,把教学中枯燥的文字、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和生动起来。比如在教《长城》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屯兵”等抽象性的词语。我通过图片直观展示,学生一目了然,瞬间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2.营造恰当的情境氛围,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中,面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恰当的情境氛围是很好的选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视觉方面接受与课文相关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致。例如在教学《长相思》这首词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词中“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这句话的情感,我特意下载了战士戍守边疆的生活纪录片,让学生感悟边疆战士的生活环境之艰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3.陶冶听障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观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听障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引导听障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中渗透出来的美,培养听障学生高尚的情操。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能再现情境,生动地展现语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思想意境之美,听障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在情感上也得到了熏陶。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我下载了相应的图片和视频,再根据课文的内容,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不仅帮助他们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读懂了文章,还让他们深深爱上了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


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流行,多媒体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1.认真备课,不以多媒体技术替代备课


作为教师,备课是基本的要求。当下,不少教师在上课之前没看过教材,而是习惯性地在网上下载课件,或者稍微改一点,就搬进课堂,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课件,就轻松地结束了课堂。这样用课件完全替代教学设计,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助长了教师的惰性。教师没了备课和深思,学生没有了笔记和思考。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根据需要制作课件或多媒体技术,这样才可以真正驾驭课件,让课件真正为教学服务。


2.分清主次,摆正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而多媒体是一个工具,它和黑板、粉笔一样,是教学辅助工具。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管埋头操作电脑,按照自己设计的流程,一次次地成为“鼠标点击者”,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人性化沟通交流。这在无形之中就拉开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疏远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应摆正教师、学生和多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不可让原本生动、充满趣味的语文课堂变成人与机器之间冰冷的对话。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有重大促进作用。它能帮助听障学生理解学习中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和概念,然而,它无法替代我们对语文文字的感悟。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工具或手段,不应该代替教师授课的全过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