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5期 总第5582期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5期  下一期
数学教学思维训练的几点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 徐一帆 发布日期:2018-04-03 15:05:58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如能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生长点和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入手,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选好着力点——知识的本质


教师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不断学习和认清的过程。教师明白数学知识的本质,方能在自己的讲课过程中提出重点,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知识的交叉点,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及时点拨学生,并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探索,建立合理的知识脉络。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知识,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也正如专家所说: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把数学知识的本质作为课堂设计的切入点,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活,做到课堂教学真正有成效。


在执教“测量线段的长度”时,笔者让学生先观察测量工具——直尺,从当中找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通过在直尺上比较它们的长度及刻度排列的规律,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从直尺上指认各个单位,找出不同单位长度的起点。虽然课堂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对直尺的认识上,但学生在应用直尺测量的过程中,清晰的步骤和准确的读数充分说明了这一过程的耗时是值得的,而这也正是这堂课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


教学中,笔者经过反复尝试,发现这种以展现数学知识本质的思路设计出的教学案例,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有很大的帮助。综合这种设计思路的思考,发现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在传统教法上经过深入发掘,能让学生真切体验数学知识的本质。不要认为小学数学中数学知识的本质是个高深且可以忽略的问题,对教学的设计只有抓住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撬动学生的思维。


二、找准切入点——知识的生长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它是由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与学习的新知识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作为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某个与教学难点最接近的知识或经验,作为“生长点”,在知识的生长点处设计障碍,将知识问题化,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来学习数学”。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呈现一张含有1~100的正方形百数表。教师让学生在表中找到3的倍数,并把它们圈出来。学生通过交流圈出数字3、6、9、12……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学生发现不是,例如13、16、19就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


教师继续带领学生探索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先引导学生依次考察3的倍数中的一位数、两位数,再提出猜想。引导学生验证猜想:写出一些较大的3的倍数,同时在计数器上把这些数拨出来,看看各用了几颗算珠;也可以让学生用1、2、3这几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思考这些三位数为什么都能被3整除,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字情况会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合作反复尝试,终于找出不同组3的倍数的数字,把它们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算出的和有共同特点,都是3的倍数,并用三位数、四位数加以验证。最终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它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以上,教师设计了多次学习活动,给学生制造了通过实践获取小成功并深入探索新发现的机会。教师切入的最有价值的环节是“不失时机地转换思维的角度,从只关注研究对象个位上的数,想到可以把研究对象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转化思维的角度尤为重要。教师如能精准把握知识的生长点,适时切入,便能轻松地拓展学生思维。


三、把握结合点——知识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疲于解决数学难题,使数学成为脱离生活的一门知识。而当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时,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用数学知识指导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笔者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恰逢中秋节,于是笔者就从生活化场景导入:“明天是中秋节了,张大爷到超市买月饼。商家都推出了月饼促销活动,同样牌子的月饼,大东百货优惠价是每个2.5元,美特超特惠价是25元10个,而天惠超市促销价是250元100个。到底哪家的月饼最便宜呢?谁来帮张大爷算一算。”


一个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然而,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找概念原形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1米,通过这样的举例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感受1厘米、1米的真正意义,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便更加清晰。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