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5期 总第5582期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5期  下一期
巧设学习路径培养学生数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陈海勇 发布日期:2018-04-03 15:03:10

就像人们口中常提到的乐感、语感、美感一样,数感是一种对事物、现象或属性方面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数感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数感培养已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其重要性和价值被大家所接受和重视。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和数学学习特征,重视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数的过程,结合现实情境或创设情境体会数与数的表示,在活动与操作中发展数感,在交流合作中学会表达。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数感发展的重要载体,现以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为例,阐述学生数感培养的路径。


一、眼中有数:明了起止,经历抽象,重视扩展,从感性到理性


眼中有数不是单纯地指学生看到数,而是让学生看到作为一个数学符号背后的抽象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关注学生眼中的数。例如教学自然数“1”,学生对自然数“1”接触较多,但是对抽象意义上的“1”缺乏感知。教师借助抽象程度较低的圆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量为1的事物,如1个人、1本书、1把椅子、1块橡皮等,在感受发现之后提出:“如果都用圆点来表示这些事物,分别应该使用几个圆点?”由此得出:尽管事物不同,但是它们的数量相同,都可以用1个圆点来表示,数量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感性地感知数,到理性地看抽象意义上的数,数感慢慢建立起来。


眼中有数除了让学生看到表面的数,认识抽象意义上的数,还要重视学生对数的相关知识的拓展。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之后,笔者使用了数学绘本《过去的人们是怎样数数的呢》,将数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用简单的图画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快乐的数学绘本学习中做到了眼中有数。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内化数感的过程。


二、手中有数:重视实践,关注操作,层层递进,从眼观到手动


低年级学生对“数的认识”有四个阶段: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20以内的数,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的数。从四个阶段上来看,低年级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学习主要为自然数(包括0),学习的层次依次上升。这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感知了很多数。


低年级学生因其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前运算时期到具体运算时期的过渡阶段,往往需要借助具象物体的帮助;同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积极性,也更快理解和认识数。


以“认识100以内的数”为例,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安排4次数数活动。第一次:先估再数,初数百以内各数。看似简单,却是对学生已有数数经验的回顾与发展。第二次:再数百以内各数,感受按群计数等多种数数策略。教师提问:“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数得更快,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吗?”学生便会有意识地将100根小棒从一堆摆放变化为10根或其他根数为一个单位进行摆放。第三次:数百以内各数,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分发小棒时,教师可以有所区别,多于100、少于100、正好100。学生边数边思考:“怎样才可以得到100根?不够100根怎么办?比100根多的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百以内各数之间的联系,而且充分体验了数的加与减的过程。第四次:数百以内各数,发展学生数数的经验。让学生正着数、倒着数、跳着数、接龙数、快速数,充分体会到数位、基数、序数的含义。快速数出多少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寻找更为灵活便捷的数数方式。


这四个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对百以内各数的认识逐步加深,从估到数,从按个计数到按群计数,再到与100比大小,到最后灵活使用数数方式,学生从眼中看数到动手数数,层层递进,层次分明,数感也得到逐步发展。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游戏。例如教学“10以内分与合”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翻卡片等形式,学生不再单纯看数、听数,可以自己动手拿数、写数,这对学生的数感发展大有裨益。


 三、口中有数:关注引导,重视表达,规范表述,从活动到交流


数感的形成实际上是关于数的全方位的认识,需要有听觉、视觉和言语等各种感官的刺激与感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表明数感形成要进行数学表达与交流,这就需要运用数学关系、问题和方法等数学语言。数学语言的表达是影响数感形成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口中有数,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自己“话语权威”的角色,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其次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清晰和简洁。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短期内形成严谨而有逻辑的数学语言表达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借助教材中的各种图形与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刺激学生的感观发展,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听觉和表达上的刺激,促进数感发展。如在“认识0”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图片,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从左边数起的第(  )只小兔子采了(  )个蘑菇;在引出0之后,提问:从左往右观察这些小兔子采到的蘑菇,分别是(  ),蘑菇的数量越来越(  )。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是引导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感受数的变化,从3到2,再到1,最后到0,蘑菇越来越少,数也越来越小,学生的表达也更具有数学味。除此之外,应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学语言表达句式:“从……到……,数的变化是……”“先……然后……最后……”“……不变,……越来越……”,等等。学生的数感在借助语言的表达中得以内化感知,在交流和表达中逐步发展起来。


事实上,除了数数、读数,教学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区分几个与第几个,教学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这些都有助于形成数感。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关于数的感觉,增进对数的理解。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发展与培养需要教师长期有意识地引导,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数的认识中各个层面的感知,引导学生做到眼中有数、手中有数、口中有数,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