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受专业师资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学质量很不理想,学困生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以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尝试一年后,发现这种模式让英语学困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达到了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因素
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主观因素上看,有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低,学习习惯差。另外,农村学生接触英语晚,课堂上许多学生不愿意开口,担心说错了遭人笑话。长此以往,导致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听不懂、讲不出的现象,学生产生挫败感,更加不愿意学习。
客观因素涉及面比较广,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我校地处农村,家长大多从事网络销售工作,他们认为孩子成绩好坏无所谓,能识字、会算账就可以了。另外,我校留守儿童比较多,这些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监护,放学回家后无人辅导。就学校而言,师资薄弱、硬件不足等种种原因导致了英语教学质量不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
1.优化分组成员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仅充分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我们班有25个学生,有六七个学生成绩优异,但也有七八个学生基础相当薄弱。我将他们分成6个小组,每组安排1名小组长,2~3名成绩中等的学生,1名学困生。这样搭配,一是有利于学习上互补,以优促弱;二是有利于性格上互相影响,外向型学生在小组学习时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影响内向型学生,让他们也形成表达和交流的愿望。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这种分组方法也存在问题,一是小组长不愿意接收学困生,认为他们在拖小组的“后腿”;二是部分学生因位置不满意要求调组。分组后的几天,我召开了一次小组长会议,对各组成员进行了微调,同时告诉大家:对一个小组来说,凝聚力、荣辱观的建立才是根本。
2.建设小组文化
我以小组长的名字作为各组组名,让他们觉得更亲切,也更有凝聚力。教室后的黑板也写上了各个小组的口号,如“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都是实力派,要有勇气你就来”等。
3.提高小组凝聚力
王同学是班里的一名学困生,有一次到黑板前默单词,因为默得不好,他们小组没有得分,组长和王同学趴在座位上都快哭了,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抓住这次机会,我先对他们组进行了表扬,接着告诉大家,每组都有学困生,小组长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组员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从那之后,我经常能看到王同学的小组长下课了还在辅导他,而王同学变化也很大。
4.运用多种评价手段
我经常在班级举办小组间单词句子默写比赛,每次默写的选手都是同级别的。第一次是组长之间的PK,下一次可以是中等学生之间的PK,再下一次就是学困生之间的较量。每次评出表现最好和进步最大的学生,给他们所在的组进行贴画奖励。两个星期累积下来,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进行奖励,并找出其他小组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孩子们都爱上了自己的小组,学习英语的兴趣也随之高涨,经常提醒我:“老师,默单词吧!”还有好多次,我看到几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小家伙也都争相举手发言,想为本组争得荣誉。我们这个原来英语成绩最差的班级,最近几次考试均分都在全镇名列前茅!
三、存在的困惑及今后的工作
小组合作已经实施一年多,从起初的摸索、实施、磨合,到今天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们慢慢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如小组成员如何分配,如何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何使学困生真正参与进来……这需要我们从教者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以期真正向小组合作要效率,真正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