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4期 总第5574期 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4期  下一期
“双面”多媒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岳麓区杜家塘中心小学 曹娟 发布日期:2018-03-20 11:09:30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已不是新鲜的名词。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已成为评课的标准之一,它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点。


1.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表现形式于一身,革新了信息传递方式,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能促进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中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2.激发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影响。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其获得有效的认知。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在人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启发学生想象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能丰富教学元素,拓宽教学空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见识到更多的题目类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多媒体教学的缺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然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与盛行,它的弊端也慢慢显现。为了让多媒体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我们应及时发现它的缺点,科学合理地运用它。


1.影响教学目的


课堂操作是学生掌握知识、反馈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多媒体走进课堂后,课件“统治”课堂,吸引了学生太多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造成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交流的缺乏。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知识建构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有些多媒体课堂中,过分突出教师的“表演”,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而学生缺少基本的思考与讨论时间,缺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感觉到教师眼花缭乱的演示,而真正学到的知识很少。


2.影响教学进度


多媒体课件制作时间较长,耗费精力大,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精神,还要结合微机的特点来编制电子教案;不仅要准备文字,还要搜集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图片、音乐、影像;不仅要将内容准确地讲授出来,还要通过微机的视听效果表现出来。可见,多媒体课件制作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传统教学备课时间。如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课课都做一个新的课件,不找到高效的备课方式,很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


3.影响孩子健康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电视、电脑、手机已经成为家中必备的电子产品。许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尽量缩短孩子观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有关实验研究证明,我们课堂上所使用的实物投影及多媒体播放所投射出的辐射远远超过了电视和电脑。所以,教师应当控制多媒体教学的时间与频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辅助和补充。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始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多媒体课件,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