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问题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金峰小学 田霜 发布日期:2018-03-06 16:05:41 |
一、背景分析
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脱离了教案。原因很简单,学生以及课堂现场的情境推着我们往下走,如果再加强师生的互动,课堂的生成性是很明显的。当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时,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我在教学《童年的发现》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1:没有满足。他有了更多的问题,他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生2:他还抓了一条鱼来研究。
生1:弄明白了。(读“人是由细胞构成的……”) 我追问:他是怎样发现这个道理的? 生1:这是他绞尽脑汁思考的结果…… 我正要表扬这个学生,突然另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我示意他说话。他有些急促地说:“老师,我觉得作者并没有真正弄明白,这只是他的猜想,他以为他是对的,但实际上他的这个发现是错误的。” 这个孩子的话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是把这个问题暂且搁置,先按教案上完课,还是因势利导,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听着讲台下面小声的议论声,看着他那期盼的眼神,我瞬间做出了决定。 我微笑着看看学生们说:“这位同学真会思考,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作者的发现是错误的,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要说明理由,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思考。”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翻书的翻书,讨论的讨论,还有的争得面红耳赤。三分钟到了,一片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 生1:作者的发现是正确的。因为在课文的前面,老师就说了“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这与作者的发现相符。 生2:老师,课文接下来说上生物课时,“我”听老师讲课,而且强调了“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这与“我”的发现相同,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是得意的笑,证明作者认为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 我一下子抓住了他回答中的一个词,说:“我刚听到了一个词——认为,这个词太关键了!还有人要发言吗?” 学生静默了一下,又有人举手了。 生1:我觉得作者认为他的发现不正确。还是刚才那一段,“我”听了老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了解了科学正确的胚胎发育规律,这时才感觉自己的发现是幼稚可笑的,所以笑出了声,这是在嘲笑自己,要不,怎么会说“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下面有人小声表示赞同。 我环顾四周,还有学生在仔细看着书,似乎恨不得从中揪出点什么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些孩子多了不起啊!”我被深深震撼到了,为他们思维碰撞出的绚烂火花而沉醉。 三、案例反思 这个教学片段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而它带来的结果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 当学生有异议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这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几天后,“周博士”告诉我,他上网查了资料: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跟鱼类相似……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我赞许地拍拍他的肩,让他把这些信息告诉同学们。我想,新课程、新理念引导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