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3期 总第5565期 2018年03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3期  下一期
魔方与数学相融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 马伟芬 徐美华 发布日期:2018-03-06 08:41:20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望亭中心小学的一批年轻数学老师经过一系列摸索和探索之后,在六年级组建了第一个魔方社团。开设魔方社团,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2015年至今,魔方社团的规模已全面扩大,从原来的一个社团发展到如今的5个社团,孩子们在魔方的益智世界中收获了快乐。此后,我们在三、四年级也全面进行了魔方社团建设,每周开设一节魔方课。为了给玩转魔方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2015年1月,我校开展了“第一届魔方大赛”活动。在活动中,魔方小队的成员们小露了一把手,“魔方”两个字印入了望小每个孩子的心中,掀起了玩转魔方的热潮。自此,学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魔方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届。


在学生学习魔方的过程中,有老师提议:能不能把魔方与数学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因魔方而爱上数学,因趣而学,学而生乐,以乐立志?


张景中先生在《好玩的数学》丛书序言中写道:“在很多有趣的活动中,数学是幕后的策划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由于缺乏对数学内涵的挖掘,很多人对魔方爱不释手,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玩数学。事实上,魔方与数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魔方不仅是益智玩具,也是一种教学用具,是一个可以变化的空间立体图形,能使小学生形成空间与图形的概念,并对一些数学概念产生直观的理解,方便数学学习。因此,我们决定成立魔方工作室,对魔方和数学学科的融合教学进行研究。


二、我们的实践


1.魔方引入激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的阶段,他们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长,传统的“讲解—做题—讲解”教学模式已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开小差的学生此消彼长。为了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课前,我们应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来渗透主题。比如,用魔方引入新的课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寻求新的知识点。


2.魔方教学明数理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中,各组学生分别拿出了准备好的五阶魔方。在魔方的某一面上,上面三层一种颜色,下面两层一种颜色。老师提问:“仔细观察这一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如果这里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1厘米,你们又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们集中注意力,通过观察,由魔方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推算出魔方上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由此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利用魔方转出一个新的长方形进行验证,加深了对公式的记忆。


3.魔方练习促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学生要想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阶段训练好他们的计算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对口算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魔方这一载体来实现日常的乘除法口算练习。该想法来源于保其寿先生的“立体幻方”,他的“立体幻方”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概括:“8子作24子用,每面4子和各18。”(如下图)


意思是,1~8这8个数当作24个数来用,每个顶点连接的3个面上的数字相同,每一个面有4个不同的数,且这4个数之和都是18。除此之外,保其寿先生的“立体幻方”还有一个特殊的规律,那就是每两个对角的数字之差都是4(1和5,2和6,3和7,4和8)。不得不说,这个“立体幻方”很让人惊叹。


于是,我们想用“立体幻方”来帮助学生练习表内乘除法的计算。但表内乘除法是1~9的计算,而保其寿先生的“立体幻方”只有1~8。思来想去,在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将保其寿先生的“立体幻方”稍作改动,将其每一个数字增加1。考虑到学生对有关1的乘除法计算掌握情况较好,因此,即便缺少了数字1,也不会造成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缺陷。


三、结束语


数学是什么?在不少学生眼中,学数学是做题目,这就不可避免地对数学产生偏见。殊不知,儿童的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资源,魔方就是其中一种。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将数学的研究方式与儿童游戏进行融合,让儿童在游戏中思考,在思考中游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