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3期 总第5565期 2018年03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3期  下一期
巧用生活资源 激活数学学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如东县耕茶镇浒澪小学 缪小兰 发布日期:2018-03-06 08:36:33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课程资源的使用如是说。我认为,教师要由教材的长期被动使用者转变为数学活动资源的开发者,根据本地资源和环境,对数学活动进行适当增减、补充与拓展。当然,在灵活整合教学资源时,教师也可以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扫描社会,捕捉生活数学资源


数学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把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使其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前往超市进行调查,看看哪些商品包装袋上印有“千克”字样,并向家人或超市营业员了解它的意思,再掂一掂,感受它的重量……有了这样的课前生活调查,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轻松地认识“千克”,对1千克的分量有了感知,数学学习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被动接受。


二、制作学具,提供操作研究素材


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很多内容需要借助一些直观教具和学具的演示来教学。有些老师喜欢让学生或家长准备学具,而我以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指导学生提前制作学具,为课堂听讲、小组合作提供研究素材。


比如,在教学“百以内的数的认识”一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若干根火柴棒,每十根火柴棒捆成一捆。这样一来,学生在数和捆的过程中就能初步感受到百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大小。


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一课前,教师让学生将吸管剪成三段,并用线串成三角形。有的同学一次成功,也有的同学尝试了很多次才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三角形的组成有了充分认识,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活动体验,力求学习情趣共生


在备课时,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引入趣味资源,设计多种数学活动,力求把课堂变为学习的乐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多途径、多方法、多角度亲近数学、感受数学的平台。


在“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课尾,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漏水的水龙头,每分钟约漏水28毫升,照这样计算,1小时漏水多少毫升?1天、1个月、1年分别漏水多少毫升?如果每人每天喝水1.5升,1年漏掉的水够一个人喝多少天?经过数据分析,学生发出了“人人节约一滴水,沙漠也能变绿洲”的感叹。有的学生由节水的话题联想到,如果每个去银行储蓄的人,每次都能为“希望工程”捐出1角钱,那么,全国人民一年下来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学生实现上学的梦想呀!学生能从数学计算的角度去思考数学的社会意义,其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数学研究本身。


四、借力网络,探寻知识来龙去脉


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的探索不会因为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灵活地开发数学资源,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比如,抛出一些研究性的小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父母的指导下借力网络,感受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


五、灵活应用,提升数学知识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为知识技能定位的最高目标是:“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开展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灵活应用和理解数学。


六、撰写日记,实现数学理性思考


我在教学中会着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活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存,使其自觉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逐渐建立起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获得理性思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善用、巧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数学生活资源,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定会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天地,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也必定会更加游刃有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