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E教江苏·江苏小作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2期 总第5541期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2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雨花石说话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2)班王泽晋 发布日期:2018-01-09 16:31:06

曾听过一句话:“石居人外,人在石中。相击相和,创造对方。”兴许是父亲酷爱雨花石,我见过的石头并不少,可我依旧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忆起学业压力重的那段日子,我几乎每天都能欣赏到城市午夜的风景,可是那明晃晃的成绩依旧刺眼。每当深夜,只剩下路灯还亮时,看着那模模糊糊的光晕,我就觉得非常彷徨。四周的黑暗好像被什么割裂,化作丝丝愁绪,争先恐后地涌进我的内心。总觉得自己是一只残破的蝴蝶,被封在一个叫作“成绩”的玻璃罐里。一次次想扇动翅膀冲出这里,但也一次次无济于事。或许不止于此,心态更是我迈不过去的坎。


记得有一天晚上,父母都已经入睡,我不免显得有些烦躁,见客厅的灯还亮着,便走了过去。桌上一碗一石。那石头似乎有什么魔力,它朝我眨眨眼,我就情不自禁地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过去。


这块石头略微通透,色彩浑然一体,内涵丰富。乍一眼瞧上去应该描绘的是山水草木。看到这里我的心情也不知不觉地平静了些。我小心翼翼地从水中捞起这块石头。水面泛起了阵阵涟漪,石头上的画面也越发不真切起来,哪里还是什么风景图画。这似乎是石头在对我说:“你再仔细观察观察,石上到底描绘了些什么?”


我将它放下,努力使自己沉静下来,细细看去,极力想象。石头上的图案虽然奇异,但并非杂乱无章。按轮廓造型来看应该是一个人,她似乎在望着天。再看看石头,左下角有一块极为透明,仿佛渲染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氛围,宛若令人遐想的仙境。我恍然大悟,石中之人莫不是位裙袂飞舞的仙子正在翘首天空,情思绵绵?她腾空跃然在半空,身姿曼妙,轻盈美丽,身旁云雾缭绕。这俨然是一幅飞天图。怪不得这颗石头大体上玄幻古朴、动感强烈呢!


我不禁也觉得赏石有趣了起来,难怪古代贤人雅士都拿此来陶冶情操。我的疲惫焦虑亦是忘于脑后,唯留下一片悠然南山的宁静。再看那仙子跃然的仙姿,恍惚在对我说:“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的确,我所受的挫折比雨花石所受的磨难要小得多。它们的美丽也掩饰不住沧桑。时常我趴在桌上,就听见它们向我倾诉远古时在火山热液中受的煎熬,以及那份早已释然的心情。我豁然庆幸我能够读懂它们。


从那以后,我便更多地聆听石头们的絮语起来。曾见一石,素洁冰清,如同白衣观音自天而降,为我指点道路上的迷津;曾赏一石,迎风斗雪,宛若三九严寒梅花傲立枝头,给予我不怕困难的勇气;曾观一石,流连蝶舞,就像天真小儿两小无猜,陪伴我一同回忆过往的美好。不仅仅这些,石中的春花秋月、鸟兽虫鱼、风云人物都让人难以忘怀,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似乎轻松了许多,常喜欢把石头当作老友一诉衷肠。每天一回家,看见它们宛在水中央,对我莞尔一笑,也是件幸福的事。


我终是理解了,任何石头之间都是可以有某种因缘的。果然,石居人外,人在石中。相击相和,创造对方。


指导教师:尹湘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