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E教安徽·微应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8期 总第5510期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8期  下一期
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丰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付敏 单群燕 发布日期:2017-11-14 13:25:08

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身体练习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先进教学手段,它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图像、画面、语音等形式,把某种事物或动作由“抽象”的变为“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进行表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校体育课室内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的发展、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技能的提高以及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直观感受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由于精神不集中,学生就会听得比较模糊。而多媒体电脑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给学生上蹲距式跳远课时,便可以把他们练习的情况拍成录像,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看哪个同学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既标准又到位。经过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


二、便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体育课上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大多包括几个连续的技术环节,即使有教师的示范,由于速度过快、往往是瞬间完成,尤其是一些腾空环节的动作,学生看不清楚,就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掌握动作的准确性及快慢程度。此时若通过多媒体系统加以演示,将动作进行分解,使每一个技术环节都能清晰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就会有利于学生更准确,更快速地掌握动作。


例如,在教学一套完整的单杠联合动作时,可以说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多体育教师自己也很难自如地完成动作,这样有些教师就忌讳上这方面内容的教材。但当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效果就会显而易见。在课件的制作上,我们可以先采用从体操大赛中截取下来的单杠动作让学生欣赏,感受来自体操的美,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信心。接着运用动画效果,把本套单杠的联合动作演示一遍,同时穿插上重点、难点。最后,再将集体中素质好、有一定特长的教师的整套动作拍摄下来,做成课件,多方位演示给学生看,并运用暂停、慢放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记忆。这样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过程,学生也乐于接受。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对于生动、优美的动作展现,学生都会想去尝试练习,这对我们的教学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在学习“蹲踞式跳远”时,按传统教学边讲解边示范动作要领,虽然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听讲、观察,并进行了练习,但掌握动作要领的程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尤其在踏跳、腾空时更是做不出动作来,不是踏跳没力或越线,就是腾空动作没完成好。而先利用录像播放“蹲踞式跳远”动作的片断,让同学们认真看“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完整的技术动作,每个关键动作都放慢镜,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并讲解应如何完成动作。把学生从一个抽象的认识带到一个生动、形象的认识中来,入情入境,进而将有关知识从看、记、回忆的认识转到自身的实践中去反复练习。最后形成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动作要领。


由此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自觉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不想学”变为“我要学”,自觉、认真地投入练习中,从而把技术、技能掌握好,进而使体育课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提高了体育的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教学时还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性、手段应用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练习设计的巩固性与互动性等方面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手段。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