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北京·智慧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8期 总第5510期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8期  下一期
农村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中学 赵海峰 发布日期:2017-11-14 15:18:56

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中学确立了建设“阳光校园”的办学理念。在数字化校园建设、高效实用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支撑下,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建立了以教研活动“两课”“三备”为推进方式,落实以学生课堂实际获得为主体的“四步教学法”阳光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建立了以纸质和电子“七色阳光卡”为媒介的阳光少年培育体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数字校园建设途径


1.建设全方位的办公服务平台,教师随时随地办公
学校以全覆盖的无线网络为基础,利用手机、掌上电脑、因特网等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整合Wi-Fi、3G、WAP、定位、办公应用等多种手段,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简洁实用的应用模式,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或下载所需信息和数据。同时,结合密云区教委的密云家校APP可以实现掌上无纸化办公。
无线以有线为基础实现热点的展开,有线实现高速下载功能,教师利用网络下载网络资源。学校建立了全方位的办公服务平台,涉及日程安排、邮件收发、即时通讯、个人云盘、信息公告等。利用信息公告、邮件、个人云盘等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消息传递和数据共享,使大家能及时了解学校动态,直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并充分结合移动端,实现了随时随地移动办公的需要。


2.建设教学信息门户平台
学校在网站建设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提供搭建及部署具有扩展性的门户网站所需的基础架构,使师生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平台随时随地按需访问信息。用户通过门户进入应用系统,各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又产生大量的数据,数字校园门户可以快速连接到校园业务系统。学校平台主页增加了时下热门单元,如微课专区可以实现外网的点播学习。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二十个班级的点对点录播系统,录制出三分屏课件,特别是点播平台,改进原有内核,实现无插件点播,随时可以实现对公网的转发访问。


3.建设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
学校建立了智能排课系统、选课系统、微课社区、网上阅卷、成绩分析等多个系统为教学服务。
教师通过校园网络、信息平台,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形成了数字化教学方式。


学生利用微课社区,根据教师的指引,通过网络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浏览学习所需微课程,调动了自主能动性,形成自身最合理、科学的学习途径,改被动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字校园建设重点


在建设过程中,学校深刻挖掘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求,以师生实用易用为原则,以服务教育教学、发展学校特色为驱动力,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教育教学中,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


1.业务持续推进
教与学是学校业务的基本出发点,针对学校在传统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管理、服务教与学、资源整合的一体化建设。期望通过建设数字校园,提高相关业务的联动性、整体性和实效性,满足学校在发展中的需要。


2.管理高效化
办公管理是保障学校业务工作正常运转的纽带,针对学校在原有办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进行了办公管理的全方位建设,希望通过建设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流程化、移动化的现代化办公环境。


3.校园特色化
创新的教学模式,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激励性的网络评价,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提升。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大教学手段,丰富优质教学资源,评选和展示阳光少年风采,学校进行了一站式微课社区、网络备课平台、自主录课系统、阳光少年珍藏卡展示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提供四维一体的协作式教育环境。


数字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两年多的定制开发和逐步推广,数字校园系统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办公中,一体化教务、总务、德育教学系统完全替代原有管理模式,通过协同备课、阳光课堂、总务评价系统,进行了无数次尝试,帮助学校将以往的复杂工作简单化、快速化,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应用数据。同时,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建设经验。


在建设前期,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制度完善管理。学校还优先成立项目骨干小组,聘请专家领导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采用由实际业务部门提需求,学校信息中心统一部署、协调推进的建设模式,根据需求分层建设,边建边用。同时积极响应使用反馈,反复修整改进,“随需应变”,确保建设系统贴合实际需求,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


在推广过程中,采取分期分阶段推广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优先级,保证推广一个功能、稳定一个功能,由少到多,边建设边推广,循序渐进,不断丰富平台功能。通过经验积累,总结出“抓住应用时机,先小范围试用,后大范围推广”的推广策略,最大限度地规避因功能不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改革工程,其建设不是一个根据静态的既定计划的实施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更新和优化的系统工程。除了学校采取的多种激励机制,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之外,学校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工作,引进适合学生需求的增值服务,使数字校园建设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