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E教吉林·教育信息化巡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7期 总第5502期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7期  下一期
主动拥抱“互联网+” 让教育更智慧
来源:吉林市教育信息中心 作者:相清昌 发布日期:2017-10-31 08:42:33

吉林市教育信息化凸显“吉林特色”
 


2016年7月,全球未来教育大会暨“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在吉林市召开,初步展示了吉林市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吉林市以基于“互联网+”新机制的构建,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坚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全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步伐。


互联互通 促进教育公平
按照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厅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部署,针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进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瓶颈性问题,吉林市将目光瞄准了教育信息化。围绕“三通两平台”重点任务,吉林市确立了“1朵云”“2张网”“3个平台”“4套系统”,提供“5A服务”的信息化工作格局和主攻方向:以全市智慧教育云为中心,依托教育内网和教育外网,搭建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平台,运行教、学、评、管系统,实现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针对任何人(Anyone)开展任何方式(Anyway)的任何服务(Any Service)。“三通两平台”的普及缩短了城乡、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彰显了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体现“吉林市特色”:统一建设了市级云资源平台,围绕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4个服务对象,满足“教、学、测、评、管”5大需求,支撑“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同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不断完善,阳光入学网上报名、共有学区网上报名、阳光分班系统等先后投入使用,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机制不断创新。


共建共享 坚持应用驱动
为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2013年吉林市就启动了中小学微课程资源共建项目,开发优质数字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共建共享。通过举办“微课程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质教育资源征集评审活动”等,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学习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已经自制名师资源2200节,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各学科,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向农村延伸,有效地缓解了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此外,吉林市部分高中还加入了在清华大学启动的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MOOCAP)联盟,成为全国未来教育实践基地,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推动了教学形式的不断变革。


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在线专递课堂”,实现“一校带多点”。在保证农村村小至少有2门以上课程能够依托网络上课外,以音视频直播、网络同步上课等方式,让农村中心校和村小同上一节课。在城市学校开设“名师课堂”,实现“一师带多师”和“一师带多生”。利用课堂直录播共享教室,将主课堂教师上课的音频、视频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实时传输到联网学校,实现了城乡学校同步上课。结合校长、教师交流和“大学区”改革,开设“名校网络课堂”,实现“一校带多校”。同时开展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智慧课堂”试点应用,全市有16所学校的25个班级实现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开展规模全省领先。以大学区为单位,建设“优质资源输出、输入教室”,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1+x”的常态化交流和指导,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大学区内的优质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实现全覆盖。


合力攻坚 突出融合创新
吉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与国家、省平台实现了数据互通,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国家、省及市级平台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各平台资源的无缝对接。整合已建的数字化现有资源,通过对接国家、省优质教育资源库,逐步接入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自建资源库等方式,完成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与积淀,“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优质的“知识宝库”。


“十三五”期间,吉林市将不断推动“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开展,实施好“吉林市智慧教育工程”,以此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重点开展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教育管理精准化建设等,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姿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教育理念、方法、内容、手段和评价变革,全面提高吉林市教育信息化水平。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