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E教安徽·微应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6期 总第5494期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6期  下一期
多管齐下见行动 管理跟进促落实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肥西县上派镇丽景小学 张永胜 发布日期:2017-10-17 13:46:40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我校近年来一直秉承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将上级关于减负增效的要求落到实处。我校各级教师科学地把握减负增效的精神实质,通过优化校本研究、细化过程管理、加强家校联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工作上效果显著。


一、精心组织,为“减负增效提质”打好基础
少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学生的负担过重,整天处于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使学校全体教师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我校通过查找教学工作中的违规现象,落实各项改进措施,把全体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减负增效提质上来。
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学校减负增效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执行课程计划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建立减负增效提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制订了学校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校长信箱和校长热线,鼓励家长对教师的违规行为及时向学校反映,以保证学校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二、抓住关键,提升教师素质
推进素质教育以及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加强业务学习,同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了引导教师切实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基本要求,进一步领会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我校每学期都分学科开展“新课标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活动,老师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做到心中有“标”,能够依据新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逐步适应新课标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实施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
时刻牢固树立科研兴师的思想,重视申报立项的市、县级课题研究工作,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实际,积极参加相应的课题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努力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经验。
充分发挥学校市、县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从钻研教材、组织教学、掌握课堂常规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引导青年教师早日成为教学骨干。


三、细化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科学的教学管理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通过细化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自查自纠、互查帮纠、抽查促纠,将教学要求浸润在头脑中、体现在行动中、落实在工作中。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努力做到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熟练应用知识和技能。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严禁大量使用习题集和“题海战术”的做法,认真精选作业,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精要性,倡导分层作业。通过作业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个别辅导,通过认真调查摸底建立起“学困生”档案,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弥补知识缺漏。通过建立转化“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关心弱势群体,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


四、家校联动,形成减负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更是减负提质的重要因素,只有家校配合,才能将减负落到实处,贯彻始终。为此,我们创办了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减负的目的和意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教育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减负增效提质环境。在开学初举行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课堂活动,组织家长进课堂听课,听老师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对话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增进了家长对老师工作的理解,拉近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为了更好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深入领会减负精神,我校还召开了以“减负增效”为主题的家长委员会全体会议。这一活动使得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就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另外,每学期学校都通过召开全校性家长会,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对全体家长进行专题培训,并利用电话、短信、便条、家访、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指导家长,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经过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实效性得到了注重,在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精细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式发展。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细化管理、开拓创新,努力使减负增效提质之路越走越宽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