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E教吉林·教育信息化巡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6期 总第5494期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6期  下一期
以信息化建设促区域教育质量均衡提升———白山市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纪实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7-10-17 13:07:11


近年来,白山市教育局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合作、部门配合、统筹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通过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逐步缩小了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差距。
2015年,白山市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地区,在18个试点校实现了“吉林省城乡专递课堂”的常态教学。同时,白山市注重教学跟进,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深度融合的途径和办法,逐步形成了“三网联动、全员参与,应用为核心、建设为基础、管理为重点”的白山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白山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的重要引擎,建立了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为管理主体,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负责建设与服务,学校切实做好应用,教育督导部门跟踪督查评估的“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形成责任明晰、归口管理、统筹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有力保障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搭建平台,谋求共赢,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化
面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局面,白山市谋求与企业合作,不仅“借脑”,还积极“借力”,实现了白山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政企合作共赢。通过与企业的多方合作,打破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因经济欠发达和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制约,基本达到了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环境建设的要求。
一是教育教学环境建设信息化。全市为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大力建设“三通两平台”项目。 2015年,通过建设教学大师教学资源库系统,逐步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提高应用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二是校车安全管理网络通。全市所有标准校车全部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并与当地校车监控平台联网,实现了对校车运行的全程监控,完成了全市校车安全信息监控平台的建设。
三是学校日常事务管理数字化。全市所有学校都建立了基本信息采集、人事管理、网络信息发布等数字化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校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是教学质量监测实现大数据分析。市教育局建设了基于教育考试大数据的综合评价及教学分析、服务系统,全市初中以上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全部实现网上阅卷和大数据分析。
五是教研交流与家校互动网络化。全市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科工作室和学科QQ交流群,实现了学科全覆盖。全市所有学校都开通了校讯通、微信平台或QQ交流群等媒体空间,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学校、班级和学生动态,加强了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统筹规划,以点带面,保障区域教学质量的均衡提升
为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融合,白山市教育局与吉视传媒开展项目合作,铺设教育专网,并不断扩展教育专网的使用范围。
一是发挥优质学校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城乡专递课堂互动。市教育局利用教育专网环境下录播互动课堂的优势,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优质资源输出校和输入校同步授课,实现优质校与薄弱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是充分进行交流活动,适时开展网络互动教研。白山市地广人稀,居住分散、道路崎岖,导致教研活动较难实现。教育专网的建设,满足了异地多方视频互动教研的需要。
三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行精品课展示活动。通过在试点学校每个学科中挑选骨干教师定期录制精品课,上传到网络平台共享;利用教育专网和班班通为各地试点学校和本校教师做示范,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及校内教师间的差距。
四是名师工作室活动搭乘信息化快车,实现途径多元化。教育专网建成后,名师工作室实现了教育专网内所有成员的视频互动交流。各试点校还积极拓宽教育专网和视频互动系统的使用渠道,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白山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关注。“十三五”期间,白山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依据国家和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白山实际,继续秉承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向着智慧教育目标阔步前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