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E教中国·技术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6期 总第5494期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6期  下一期
让地理教学“E”彩纷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江苏省 扬州市竹西中学 马进 发布日期:2017-10-17 09:44:53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学校电教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围绕现代信息技术的“E学习”(E-learning)不断被人们提起与运用。

新课程明确要求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E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基于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地理教育的要求,E教学无疑给地理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平台。


一、E教学,扩大了学习资源开发的宽度和深度
现代地理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实践性等,决定了网络是目前地理课程资源采集的主要途径。E教学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大量形象、动态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踏出一条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之路。
如我在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一课教学时,要求学生找到东南亚。过去的课堂上,我们一般会告诉学生:请把书或地图册打开到某某页,读某某地图,找到赤道、太平洋、印度洋等。现在有了E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他认为有效的资源,有的翻开书本,有的拿出地球仪,有的打开谷歌地球,有的百度搜索……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更乐意参与认识和研究。
E教学并不摒弃传统教学资源,而是让二者相得益彰,优势互补。直观的与抽象的、静态的与动态的、现实的与虚拟的……只要我们需要,包罗万象的各类资源为我们所用。对各类素材的甄别、选择、整合、重组、调配与运用,充分展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挖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E教学,推进了合作探究实施的力度和强度
数字呈现是E教学的一大特征。有别于传统的纸质材料,现代信息技术的呈现方式更能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让课堂变成“视听盛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也有利于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实现高效数字课堂。
如在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土地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利用形式,我设计了“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位土地规划师,你会在下列地区规划哪种农业生产?此设计涉及地图、地形、气候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学生在接受任务时,面对生活中的情境问题,自然有很多话要说、可说,但也不能完全说得清楚明白,于是他们寻求交流合作。
依托E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绘制电子地图,搜集更鲜活的案例,佐证自己的观点或质疑他人的结论。他们探究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也可以适时拍摄下来,以期深度观察和聆听。在各组完成任务后,教师把每组绘制的规格相同的电子地图进行图层的叠加,一幅“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便跃然于屏幕上。这样的呈现是形象的、具体的、动态的、可翻转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展现,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体现。
建立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性学习习惯。


三、E教学,拓展了学习空间延伸的幅度和广度
现代信息技术、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以往教学空间的局限,“以人为本”的新一代资源和教学深度融合的“大教学”和“大社区”成为现实,极大地延展了教学空间。通过教育云空间的使用,将传统的学习地点与虚拟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充分结合起来,学生既可以接受教师引导、启发下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体验云技术下网络化环境的自主合作学习。
如在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一节教学时,为提高课堂效率、拓展学生思维、渗透情感教育,课前我在E教学平台上发布帖子:你知道南极探险第一人是谁?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了解后你有何感想?跟帖的学生很多,不乏一些精华帖,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分享。同样是这节课,由于极地地区难以亲身体验,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极地地区的图文资料,在课堂上随时调用。受内容和时间限制,一节课难以让学生对极地地区进行全面了解。我专门在E教学平台上开辟了“我的收获和疑惑”专栏,让学生换个空间和时间继续学习,组织引导学生自学、互学,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习方式的深层次和真正意义上的内涵转变。


四、E教学,打开了学习评价机制的尺度和维度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强调有效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功能,其表现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目的人本化、评价过程动态化。E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学生、家长等的合作设计下,合作学习实现课前、课后以及课外的进一步拓展延伸,通过师生、生生、亲子之间网络和现实的交流互动,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质态。
仍是“极地地区”这节课,课堂上学生就“到南极探险需要的准备”展开小组合作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每组选派一名“摄像员”,在聆听、讨论的基础上把本组成员的一举一动尽可能地拍摄下来,并上传至E教学平台。开放的教学平台不仅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课堂表现,也看到他人的表现,在比较、学习、改进中不断提升自身学习素养。本节内容结束后,每位学生既有作业、系统统计的举手次数、网络学习时长、跟帖评帖等客观的统计,也有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主观性评价。大方向有大尺度评价标准,细微处有具体量化指标。E教学让多元评价体系得以实现,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性发展。


E教学是技术向教育回归的集中体现。这一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让教育资源更加优化地呈现给教学者和学习者,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在优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既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地理教学势必将“E”彩纷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