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北京·智慧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5期 总第5488期 2017年10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5期  下一期
北京中学“STEM+教育”探索
来源:北京中学 任炜东/供稿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7-10-03 14:23:01


2016年,北京中学确定开展“基于STEM教育的核心素养研究”项目,希望通过三年的时间,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未来竞争力为导向,形成STEM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一支能够自主开展STEM课程的教师队伍。
为此,学校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通过课程开发,将STEM与学生学习内容同步,形成一体化设计,开展课程进阶研究,做好加减法;研究教师培训体系,培养中外教师团队,形成课程研发与实施工作机制;开展项目实施效果研究,通过观课、议课,学生前测、后测,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开展校际间合作模式研究,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北京中学自2015年9月开设STEM课程,在七、八年级开设必修课,在九年级开设选修课。第一学年,每周一次90分钟大课;第二学年,每周两次45分钟课程。对每一个项目,学生都要经历定义问题、头脑风暴、建造、原形测试和改良的过程,经过两到三次改良之后再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十个课程模块,形成三个级别的进阶课程:
第一阶段,学生刚刚进入课程时,可以任意选择类似于科学课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摸索,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内化实践方法。
第二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半开放性问题,以及明确的考量方案和指标体系,由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自主建构、团队合作等方式,不断尝试,完成任务。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原形、进行论证测试并改良后形成产品。
STEM课程开展一两年后,教师们明显感受到了学生的成长变化。首先是学生们的自信心提高了,从羞于表达到积极回答问题,展现自己。然后是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了,从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到有创意地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解决方案,并按计划实施出来,他们逐渐养成正确的研究习惯。由于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们的参与度也提高了。
在STEM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说:
感受到了什么是创新思维,学到了发明新事物的方法,如:设计草图、设计实验步骤、实施实验、搭建模型、测试、完善、分享。
STEM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每次项目制作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的,觉得自己的团队意识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STEM课让自己丰富、融合、深化理解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物理、生物、历史、化学等。还有的同学在数学建模中也会运用到STEM的思维方式。
如果想创造产品,自己就会使用在STEM课上学到的方法。
学生在STEM课程上学习到的知识如何应用呢?
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经常会为学生推荐国内外的各类赛事,并且告诉他们,选择参与哪个领域的赛事,就可以作为这个领域学科的寒假作业。2017年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动手与动脑——工程设计优化生活”比赛中,要求参赛者制作一个二级分离火箭,发射升空后要在空中停留六秒钟。学校的一批学生在寒假中就提前选择了这个项目,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开始学生们想用火药发射,但是火药买不到,他们便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自制面粉炸药。在学校发现并及时制止之后,他们又开始尝试水火箭。就这样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在比赛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学生们终于设计出了一个理想的发射装置。但是在试飞的时候装置摔坏了,虽然进行了补救,在比赛初始阶段实现了空中分离、降落伞打开降落,时间也很接近,但最后的比赛过程中火箭又摔坏了,怎么办?学生们只好用一截火箭完成了相关项目,而且临时创意用手机开启录像功能后装入火箭,完成了火箭起飞和降落的航拍。
凭借这一创意和不放弃的精神,以及近乎完美的时间表现,学生们最后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他们自己总结说:“真的不容易,由想法到实现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特别的细致,降落伞的制作花了很大的功夫,大家尝试了各种材料,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但最终我们成功了!”
北京中学在STEM教育探索中,基于STEM教育的核心素养研究,有一批有探索热情的师生,他们逐步从STEM走向“STEM+”。这是一种理念,“+”什么呢?教师和学生们把STEM和人文艺术相结合,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火花,在悄然改变着学校的课程教学,传递着创新的文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