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3期 总第5473期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3期  下一期
静待花开收获精彩
来源:无锡市新吴区鸿山实验小学 作者:朱静华崔皎月 发布日期:2017-09-08 11:07:53

    当今社会,人们讲究一个“快”字,于是有了快递,有了高铁,有了速成班……人们心中的那份耐心、静心,渐行渐远。教学也是如此,反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多了教师的精彩讲解、优等生的完美演绎,而学生静静思考、独立反省的时间却少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始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机会、时间,特别是思维发散的空间。教师要有默默守候、静待花开的那份耐心,这样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本文将从问题抛出后、思维困惑时和错误形成后三方面阐述静待后的精彩。
一、静待——在问题抛出后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对知识理解、主动构建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困惑出发,围绕问题,自己去思考、探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抛出问题后的静待就是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课堂静待,才会收获精彩。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五上)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不应把“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一现成的计算公式硬塞给学生,并要求他们背出来。而是让学生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抛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能否从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利用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这样的教学,教师不用出手,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全能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两种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只需在幕后静待花开,畅想精彩瞬间。
二、静待——在思维困惑时
波利亚说过:“学生应当有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经验。但是如果让他独立面对问题而得不到任何帮助或帮助不够时,那么他很可能没有进步。”因此,当学生独立思考有困惑时,教师不妨在引导的基础上再静候佳音,使学生品尝到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时的那种兴奋。
【案例】数图形个数(一下)
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后,教材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如下图:
■    
 图1    图2   图3
前两小题学生明显下手快,而且除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出现错误,其他人思维上没有出现障碍。但是第3题有些学生迟迟做不出来,有些学生则数了一遍又一遍,最终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答案是正确的。
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是及时讲解为学生解惑呢?还是静静地等待让学生自己再思索一番呢?为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我决定放弃教师直接讲解这条捷径。于是,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图1的长方形个数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单个的小长方形有2个,两个小长方形又拼成了一个大长方形,所以一共有3个长方形。
师:恭喜你数正确了,更值得表扬的是你是通过有序观察而数出正确的个数。
师:让我们一起跟着这位小朋友有序地数一数长方形的个数。
此时我再让学生一起有序地边比画边数一数,让有序地数的方法及时植入学生脑海中。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再有序地数一数图2中正方形的个数吗?
不再需要教师的介入,此时学生会把图1刚学会的有序观察的方法迁移到图2中。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巩固了这种有序思维和有序的数法,即便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此刻也能数正确了。
  师:图3稍微复杂一点,但我相信你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数出三角形的个数。
有了前两题的方法和经验,学生要正确数出图3有几个三角形,已基本不存在困难了,此时教师完全可以做个旁观者在一边静候答案的到来。当然教师在放手的同时,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勇气和信心,为他们的成功注入兴奋剂。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要静待花开,畅想精彩瞬间,需要教师智慧铺垫。教师帮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那么精彩一定会呈现。
三、静待——在错误形成后
为了减少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力求把重点讲详细、讲透彻。实际上,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
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要善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分析错误,找到正确的答案。
【案例】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时,我分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先让学生说说45+31是怎么算的。(学生借助前面学过的口算方法很快口算出结果)
2.利用教材中的小棒和计数器来说明并理解学生的这种计算方法。(以图理解算法)
3.一步一步教给学生规范的笔算过程。
4.总结算法。
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笔算,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再三强调“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我感觉自己讲得很到位了,学生好像也听懂了,但是仍有学生做错。于是,我通过以下两个环节让学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一环节:学生摆小棒或通过计数器算出正确结果。
第二环节:请学生结合刚才的操作说说错误的原因。
此处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也能在操作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刚才的笔算结果是错误的。这些原因的分析绝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的,经历由错变对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难忘的经历,是一种刻画,是一种收获。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静待的时机很多,当意外生成时、争议出现时、认知冲突时我们都可以静待。课堂中的“静待”与绘画中的“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是一种智慧。给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将收获一个又一个精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