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3期 总第5473期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3期  下一期
巧用策略,潜移默化炼语感
来源:盐城市大丰区南翔实验小学 作者:陈中娟 发布日期:2017-09-08 09:33:20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感的问题作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培养小学生的语感需要我们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让学生们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一、品读文本,感悟语言,习得语感
    作为小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引路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自身角色,充分利用日常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阵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创设情境,体会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思维特点,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入情、入境,体悟情感。如教授《月光启蒙》一文时,我板书课题后请学生读题目,初读课题后,我又请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说说月光给自己的感受。孩子们七嘴八舌,他们带着这些感觉再读课题,带着自身的感情去开启阅读之路。
    联系实际,感悟文本内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文时,我适时地播放了课件中的几幅图画,请学生观察。在类似生活经历的启发下,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抓住时机与错失良机的例子比比皆是:参加智力抢答比赛,迅速地按下按钮取得了抢答权,最终获得了冠军……这样,文本想要揭示的内涵就牢牢地刻在了学生的心中。
    反复咏读,感受语言韵味
    在教学《理想的风筝》时,为了帮学生更好地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向上,我选取文中描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细节的语句,引导他们细细品读。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体会,学生们 从“笑”“叫”“蹦跳”“喊”中感受到刘老师那永不服输的精神,读起来特别有精神。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形成的语感能力,又相应地促进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模仿范例,运用语言,提升语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文质兼美,为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榜样素材。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范例,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着运用语言知识。教学《灰椋鸟》时,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想象:鸟儿们互相在倾诉什么内容。学生们精彩的发言在大家面前展开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学生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对书中的语言文字描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精彩纷呈:助人为乐的大姐姐,调皮可爱的同学,意想不到的冲突,星光灿烂的颁奖仪式……
    三、内外结合,积累语言,获得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怎样“教语文”,更要思考怎样教会学生“学语文”,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能力经由积累而聚沙成塔。在课文《三打白骨精》后的单元练习中,专门安排了一组描写孙悟空的成语。我先请学生读一读练习中的成语,说说哪些词是自己已经有所感悟的,哪些词还有疑问……根据学生的疑惑点,我或讲述相关的故事,或推荐阅读《西游记》的某个章节……在做完这一系列功课后,我再让学生读成语,学生们纷纷表示读懂了,并且愿意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如何使语感的训练从课内走向课外,让积累成为学生自己的意愿呢?我会告诉学生今天接触的这几个故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没有细细品味,如果找来整本书看,相信我们会对这些成语有更深的理解,对孙悟空有更多的了解。学生们听了我的介绍,纷纷来了兴趣,课后好多学生都捧起了《西游记》,有的读有收获后还兴致勃勃地跑来与我交流,分享阅读的喜悦。
    总之,语感的获得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我们只有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语言,模仿范例,运用语言,内外结合,积累语言,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学生锤炼语感,让我们的语感教学开出璀璨之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