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1期 总第5430期 2017年06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1期  下一期
巧设计学有依提实效
来源: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 作者:顾亚群 发布日期:2017-06-16 13:40:48

    最近,笔者观摩了几次同题异构的赛课。当教师们用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诠释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孩子知识储备的掌握,以及对当下课堂教学理念的把握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一堂扎实、有效的课,离不开各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巧”字。
    因为巧妙的理解、联系与运用,一篇课文中的教学重难点便迎刃而解了,学生们的学便也有法可依,有方可循。针对一篇文本,如何让教学设计更合理、巧妙,从而使学生的学更有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设计。
    一、巧用字词,让学更有所指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纵观现在的词语教学,尤其是在中高年级,很多教师都会竭力回避或者浮光掠影地教学这一环节。
    在一些公开课上,不乏出现为教而教,为上公开课而上公开课的现象,教师的教蜻蜓点水,学生的学 浅尝辄止,出现学习目标偏离、含糊等现象。怎样让词语教学的目标更有指向性?笔者认为,应当要深入研究课文中的生字资源,并适当运用。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夹竹桃”中的“夹”为什么读一声?有教师巧妙介绍:“夹竹桃”这一植物的叶像竹子,开的花像桃花,“夹”的读音为一声,表示夹杂的意思。而在学习本课词语时,又以“榆”这个生字所在的“榆叶梅”这个词的构词方式,让学生领悟其与“夹竹桃”相似,从而巧妙地告诉学生,“榆叶梅”这一植物的叶子像榆叶,花似梅花。
    灵活而不偏离文本,灵动而不硬性灌输,这样的教学设计紧扣教什么和怎样教有序进行。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在活跃的思维中使所学内容得以快速理解、联系并且运用。
    二、巧用结构,让学更有所仿
    “模仿可以说是学习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教材训练点,引领学生模仿创造,自由书写生活。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文,课文的第三小节归纳概括了全文内容,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并思考它在文中的作用。对这一句子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很快地帮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秦兵马俑》是一篇介绍事物的文章,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将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因此,有教师利用第二小节总分结构的特点,又利用介绍事物时的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指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和结构特点来写一写熟悉的《汉语大字典》。
    教是为学服务,发现不了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又怎能指导学生学?即使是教,那也是一种空洞的说教。
    三、巧用情感,让学更有生机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一篇课文,一首诗,总有让作者和读者动情的地方。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容”。
    在准备教学《池上》这首诗时,笔者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知识的空白区在哪里,另一方面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最后,笔者以“情”作为思维展开点,将学生很难理解的“偷”“不解”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童心、童真、童趣有机结合起来。
    师:这小男孩确实很天真、可爱,他完全不知道别人能根据他身后船经过时,留下的一道把浮萍分开的痕迹就能找到他,依然沉浸在自己快乐的世界里。这倒让老师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师:(出示以下文字,并配乐朗诵)老师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的暑假,每天到了中午,大人们都在午休的时候,村子里的孩子们便会不约而同地偷偷溜出去玩。那时候下河游泳、捉鱼、捞田螺成了我们最大的乐趣。有时生怕大人发现我们,年龄最小的女孩就帮忙站岗放哨。可大人就像有千里眼似的,不管我们怎样更换玩的地点,他们总能找到我们。其实,现在想来,他们哪里是有千里眼?是我们的某些行踪暴露了我们自己。比如,有时候正在河里捉着鱼,见有大人来了,哪儿来得及藏起衣服、盆之类的东西,只好乖乖被他们捉住,少不了一顿责骂。可那时,我们总不长记性。前一天刚刚被骂过,第二天又照样偷出去玩。
    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笔者与学生分享童年时光,其实就是想唤起学生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笔者用自己的经历去告诉学生什么是“偷”,为什么“不解”,一起去感悟诗人当时看到小娃时那种对童年的情愫。
    四、巧破重难点,让学更简易
    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可以说都是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而服务,但如何巧妙地运用,让学生的学习由难变易,是需要一番精巧构思的。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国红》一文,句式相当整齐。对于一年级学生如何去感悟句式上的特点,有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请学生说说,我们身边的事物哪些是红的?)
    师:对了,太阳是红的。(出示句子)
    师:下面我们玩个游戏,叫“词语拉拉面”,比比哪个小朋友能把句子说得更长。
    师:小朋友们看,我们把句子说长之后就成这样了。(出示:东方升起的太阳是红的……)
    师: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什么样的什么是红的……
    让学生感悟句式特点,其实是为学生日后的说话、写话打下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这样一个理解难点,用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这既可见教师的教学功底,又可见其对教学理念的把握。
    说理性的文章,在小学课本中为数不多,仅有《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合作》几篇。为了让学生理解说理性文章所举事例的典型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有教师在教学该类文章时,让学生也运用“句子拉拉面”的形式,把文中的事例写具体,又将具体后的事例与文中的事例进行对比,发问“文中为什么不把事例写具体”,从而让学生体会说理性文章的事例就是要写得概括和精练。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方式有密切的联系。为达到教学目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既提高了课堂的实效,又让学生的学习有法可依。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堂,在以学生活动为前提的课堂背景下,教师更应注重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有巧设计,学生的学才是真实的,灵活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