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0期 总第5423期 2017年05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0期  下一期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儿童诗歌诵读情趣
来源:江苏省陆慕实验小学 作者:陆丹丽 发布日期:2017-05-23 14:31:38

    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得体,是诗歌诵读最基本的要求。基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诗歌诵读首先必须立足于儿童本位,讲究韵律节奏。其次,在涵泳诵读中加以声情并茂的画面感染,并鼓励儿童在聆听欣赏中,体味诗歌中丰富的情趣。
诵读是介于读和唱的声音艺术。诗歌语言或绚丽,或明快,或含蓄,表现力极为丰富。与散文、小说相比,它短小精练,节奏感比较强,利于增强儿童诗歌吟诵的记忆,是低年级儿童诵读的最佳选择。
诗歌诵读,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并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诗歌诵读不仅是对低年级儿童进行传统爱国教育、美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精品,也是培养他们诗歌情趣的重要途径。如果对诗歌作品的语言表现力稍作深入的挖掘,低年级儿童就更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倾向,包括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追求等。因此,笔者认为,在诗歌的诵读中逐步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诵读情趣,有很大意义。
那么,针对低年级儿童学习诗歌的情况,如何有效培养其诗歌诵读中的情趣呢?
一、立足儿童本位,讲究诗歌诵读的韵律节奏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形式有所交叉,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等。但低年级儿童对于诗歌的形式与种类都很陌生,头脑里缺乏概念,不可能存在“停顿”“重音”和“押韵”之类的专业术语。因此,母语诵读应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认知特点出发,以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精神成长为目标,重视儿童诵读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感悟。
1.突出“换气”,诵读节奏
用儿童所熟悉的“换气”来解释“停顿”,既能让儿童懂得诗歌诵读的技巧,又能以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语句或词语之间语气上的间歇。停顿的缘由之一是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之二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之三则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但在儿童诵读中,却不用涉及那么广泛,尽量将专业术语或专业性较强的语言,换成“接地气”的儿童化的语言,易于儿童理解与接受。
诵读古诗时要注意换气,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改变了诗句的语法结构,改变了诗歌内容的意思,就很难读出诗歌中的情趣了。
2.“变化”轻音,诵读韵律
何为轻音呢?就是在呼气的时候音量减弱,轻轻地、缓缓地念出来。一年级教材中的童话诗《大海睡了》存在很多的轻音,都要采用较轻、较短的读法。轻音短读符合儿童诵读的规律,更有利于儿童记忆,能让儿童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如何才能让儿童明显地觉察到这样的变化呢?可以试着将轻音去除,变化轻音之后,儿童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诗歌的“韵律”荡然无存了,更没有情趣可言,儿童诵读的情趣也会随之消失。
诗歌和音乐一样,不管抒发的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情感,都会受到音节长短、发音轻重的影响。只有抑扬顿挫的诵读,才能充分发挥抒情的、审美的艺术效果。
3.“加重”读音,诵读情感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例如诵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低年级儿童很容易读懂诗意,即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内心非常伤感。在诵读的时候,儿童不知不觉便会突出“思”字,速度也会自觉地放慢下来。
再如诵读《雨点》:“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从雨点“睡觉”“散步”“奔跑”到“跳跃”的变化,诵读的读音逐渐加重,速度逐渐加快,从中更能感受到雨点愉悦欢快的心情。
由此,不难发现,朗诵的速度与文章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二、倡导涵泳吟诵,加以声情并茂的画面感染
唐诗宋词,或内涵丰富,或词句优美,或意蕴深长,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不可能真正地走进诗歌,充分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主要思想。因此,笔者认为,较夸张的诵读与表演方式,有助于儿童受到诗歌情趣的感染。
1.涵泳吟诵,作画以再现诗歌的画面美
唐寅所创作的《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诗歌的一、二两小句描写运用了色彩的对比,诵读时可以引导儿童关注鸡的描写与色彩,在图画纸上勾勒出鸡的形状,添上它的色彩,还可以画出它啼叫时的神态。绘画,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他们从绘画这只鸡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鸡的形象——冲破黑暗,迎来曙光的光明之神。
2.花样诵读,想象以创造诗歌的意境美
儿童诗《鲜花和星星》把生活中最常见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联系,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要想让儿童在诵读中体会这样的情趣,想象是最好的方式。想象也就是儿童所知道的“边读边在头脑里过电影的感觉”。
想象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边读一边想,还可以加上动作,我们能把小诗读得更美。多种形式的诵读,有利于激发诗歌诵读的情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还应特别重视范读、领读。同时,除了传统的男女生分读、拍手读、齐读等形式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本身,设计唱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给诗歌诵读的课堂注入生机。
3.声情并茂,表演以走进诗歌的情境美
选择想象丰富、富有童趣的童诗,还可补充适合儿童诵读的精短古诗和《三字经》等蒙学读本,内容丰富且充满情趣,既有利于帮助儿童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也利于激发儿童的诵读兴趣。比如设计一个“舞台小剧本”,根据诗歌的内容创编一个童话、寓言故事等,让儿童全部参与到剧本的表演中。声情并茂的表演肯定能够吸引儿童参与的兴趣与热情。这样的诗歌诵读的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儿童在诗歌诵读中的情趣。
三、主张聆听欣赏,体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情趣
低年级儿童也有感知美、感受美的能力,因此,在诗歌诵读中要充分发挥儿童在这方面的天性,让儿童在聆听欣赏中体味诗歌情趣。
1.经久不衰的爱国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歌创作和朗诵来传达他的“平民教育”理念,激发老百姓的爱国意识与情感。如若让现代社会的儿童诵读一些爱国诗歌,感受当时陶行知先生或是其他大家满怀的爱国诗情,岂不是达到了对低年级儿童进行传统爱国教育的效果吗?
2.潜移默化的美德教育
现代社会所强调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也可以渗透在诗歌的诵读中。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种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种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3.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
教师要运用反复吟诵、朗读评点、朗读比较等手段,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诗歌教学过程中。好的诗歌,无不具有语言美、音乐美等诸多特点,读起来优美动听。儿童诵读后既能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更会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诗歌诵读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诵读过程的体验与感悟,讲究诗歌诵读的韵律节奏,鼓励儿童在聆听中品味与欣赏诗歌中的丰富情趣。鉴于此,笔者还建议在学校建立儿童“诵读”资料库,将儿童的诵读音频、视频等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在诵读指导与聆听欣赏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儿童诗歌诵读的情趣。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