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技术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8期 总第5410期 2017年04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8期  下一期
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洛阳中心小学 作者:秦文 发布日期:2017-05-03 14:31:02

    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等的有机结合,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
    我们发现,在音乐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音乐学科的宗旨是“关注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亲身参与体验和创造,甚至集中注意力去“听”,都能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让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教学真正结合,使之与该学科有效地融合,这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信音”融合,契合新课标的要求,使教学形式内容、功能结构发生变革
    新课程标准中(下称新课标),音乐学科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音乐课程结构向音乐审美、音乐认知和音乐表现活动等方向发展。新课标将音乐教学内容划分成四个方面: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它强调平衡性,不再偏向某一部分的内容;改变了过去音乐学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开始关注音乐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课程设置从刻板走向人性化与灵活性,允许教师、学生依据自身的音乐基础和音乐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在音乐创造内容中得以体现。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集合文本、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化,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使学习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二、“信音”融合,使音乐学科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产生极大变革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和简单记忆等,向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灵活运用转变。
    1.完美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激活音乐教材,丰富音乐直觉体验
    信息技术最基本的功能——教学演示,广泛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软件和多媒体音乐素材库,选择实用性内容进行教学,相比于一架钢琴、一个录音机的课堂,大大改善、提高了教授和学习效果。教师利用PPT或其他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音乐教学素材,编制教学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大大地丰富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直觉体验。
    例如:在一些民族音乐类、戏剧类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教师采集与主题相关的优质民歌、民乐、戏曲音乐素材,编制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民歌、民乐、戏曲音乐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名家、名曲的片段等,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和理解民歌、民乐、戏曲音乐的基本特点与演唱风格,大大弥补了教师不是民歌大师、戏曲家的缺憾。学生在欣赏高质量的音乐作品时,也能产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体验。
    2.有效创建专题音乐学习网站,构建网络音乐学习环境,优化音乐教学过程
专题音乐学习网站,是围绕音乐教学的某一主题网站,是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音乐学习系统,结合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发资源的技术和目标,将音乐专题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能的培养几个目标结合起来,形成较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网络学习成为现实。
    专题音乐学习网站的重点工作和关键是“走进课堂”。这不仅需要搜集音乐学科教学资料,更要精心设计适合网络学习的教学方案,建立赏心悦目、方便实用的界面,构建师生互动的良好网络环境。在“杨柳青”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以感受扬州民歌《杨柳青》的民间地域性特点为设计重点,建立了音画导入“赏扬州”、歌曲教学“听扬州”“唱扬州”“学方言”、学习拓展“舞扬州”(欣赏以《杨柳青》音乐创编的舞蹈《担鲜藕》)、探究感悟“苏音苏乐”等学习环节,并附上“烟花三月下扬州”“探究扬州民间艺术”等相关专题网站链接,让学生在学习《杨柳青》之外,对扬州民歌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对江苏民族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给以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一个环节中,我都加入了学习提示或学习建议,并链接到学生论坛中,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探究学习,让研究性学习深入每个学生的心。
    3.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强大的搜索、交互功能,构建协作式音乐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为实现音乐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环境支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扩充了协作的范围。有时,学生需要通过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一项音乐任务。学生在小组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在沟通和协作中,逐步形成对音乐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完成音乐学习任务。
    例如:在“我眼中的贝多芬”主题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课前,各小组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完成对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故事、艺术成就等相关资料的检索,经过选择和分析,整合音乐学习任务。有的小组还制作了PPT,完成音乐学习任务。课间,各小组与其他小组、教师共同探讨对贝多芬及其主要音乐作品的了解与分析,加深对贝多芬及其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这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及责任心等方面的培养。
    4.巧妙运用网络的即时交互功能,营造平等对话的交流式音乐学习氛围
    交流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没有交流的音乐学习是被动而枯燥的。更重要的是,交流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取、记忆与保持的程度。
    信息技术提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等的交流平台和人机交互平台,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将信息技术作为音乐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可便于学生随时随地以不同方式与教师、同学、家长等进行交流,赋予学生开辟个人音乐专题的权利,使之能在课后探讨音乐课的形式、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师的优缺点、音乐学习上的问题等。
    利用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建立音乐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即时交流音乐学习情况,传递学习资料。还可在专题音乐学习网站设置BBS板块以供留言,或者在课间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沟通,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由此,师生共享合作学习的喜悦。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使音乐学科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学习音乐显性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变革为学习音乐隐性知识、能力的掌握和学习音乐能力的培养,音乐记忆学习变革为音乐感受、音乐体验学习,注重音乐活动结果变革为注重音乐活动过程及创意。它使音乐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