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 技术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7期 总第5400期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7期  下一期
新技术带来新体验江苏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学于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7-04-12 11:17:22


【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实验仪器开始进入小学实验室。怎样让这些新仪器、新技术融入我们的科学课堂,应用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是摆在我们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给其他科学教师一些启发。
【案例描述】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里的第一课。教材内容是首先让学生理解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必要性,以及利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正确方法;然后研究一杯热水变凉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对这一常见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根据数据,绘制曲线图,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研究热水变凉的变化规律,无疑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第一次上《冷热与温度》一课
一年前,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是这样上的: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下降速度是怎样的呢?
学生猜测结果。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学生的意见都不一样。
师:那该怎么办呢?(出示实验要求,小组内分工合作,使用温度计,每隔2分钟,学生自己看钟报时,读数,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
师:(选择一组记录表)有时,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作曲线图。
教师讲解曲线图的作法,示范作出曲线图,学生作曲线图。
师:大家看图,0~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的吗?
师: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量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第二次上《冷热与温度》一课
一年后,我再次上这一课。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我忽然想到实验室刚刚配备了数字传感器,里面有温度传感器。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配套的实验软件可以自动记录温度变化过程,最后可以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上课时,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了解温度传感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桌上有一个很奇妙的实验器材,你知道它是用来研究什么的吗?(测温度)观察一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
师:那它如何使用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课件介绍传感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打开电脑上的实验软件;
2.将传感器前端的探针浸入待测的液体里面;
3.探针不要触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4.记录屏幕上出现的数字。
师:下面我们来测一测烧杯里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学生小组测量。
二、利用传感器探究热水变凉的变化规律
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下降的速度是怎样的呢?
学生提出假设。
师:(出示实验要求)小组内分工合作,使用传感器测量并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
师:(选择一组记录表)有时,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作曲线图。
教师讲解曲线图的作法,示范作出曲线图,学生作曲线图。
师:大家打开电脑中实验软件的统计图,把它和我们自己绘制的统计图进行对照。
师:大家看图,0~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案例反思】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数字传感技术相对于传统实验器材,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精确度更高
第一次上这一课,我在实验室挑选温度计,发现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很多都不一样,甚至能有2~3℃的差异,如果不加挑选,直接给学生使用,其结果可想而知,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温度传感器在这一方面无疑更有优势,其测量数据的一致性非常高,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则是保证学生最后得出科学结论的必要条件。
2.操作更便捷
传统的实验器材由于制作工艺的缺陷,往往在使用上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弹簧测力计,小学生在使用时很难做到顺着力的方向匀速拉动。不规范的操作导致最终数据的不准确,从而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
如果使用传感器,情况就会不同。
力传感器不是根据弹簧受力后长度线性拉伸的原理,测量精确度要高得多。同时,跟它配套的还有电动导轨,打开开关,可以匀速地拉动物体运动。学生可以从复杂的实验操作中解放出来,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和记录。
3.数据更全面
传统的探究活动,都是学生自己手工记录数据,如果再一边操作,一边计时,往往会出现记录不及时等情况。
传感器实验系统中的软件,可以完整地记录这个实验中的数据,避免人为的疏漏,还可以多种方式呈现,便于学生比较,可以让学生更方便地得出结论。
相较于传统实验器材,数字实验仪器确实在工艺的先进性、测量的准确性、操作的便捷性方面优势明显。
但是,技术从来都不是课堂的主角,不能因技术的运用而动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应用新技术,首先不能忽略学生思维的启发。我们科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被数字技术束缚头脑,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以及实验的设计、变量的控制等环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参与进来。
其次不能弱化实验技能的训练。新技术不是要把学生变成懒汉。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观察、记录、整理、比较等活动,不能都让仪器包办。在笔者用传感器上《冷热与温度》一课时,仍然让学生手工记录并绘制统计图,然后和软件中的进行比较。这样,既利用了数字传感器精度高这一优势,学生的记录、统计的技能训练,也没有忽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