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5期 总第5386期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5期  下一期
孝道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融合策略浅谈
来源:泰兴市南街小学 作者:唐海峰 发布日期:2017-03-15 09:24:01

    在中国教育模式中,对传统美德的重视程度很高,尤其是关于“孝道”的教育,更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把“孝道教育”融合到日常学习过程中,让孩子们重视中华传统美德,认识到孝道文化的重要性,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笔者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合到小学教学中。
    一、明确孝道教育地位,培养“孝道”精神
    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懵懂状态,没有分辨事非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重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尤其是对孝道的理解。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孝顺的态度对待家人,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改良社会风气。
    在进行孝道思想重要性培养的时候,教师可以宣讲有关孝道的知识,让学生从内心觉得孝道是一种美德,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孝道的好处,使他们能把孝道行为当作可以“炫耀”的资本,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对孝道教育产生认同感。
    教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可以讲一些有关孝道的故事,例如卧冰求鲤。同时还可以抛出一些问题,例如,王祥在冰上解衣求鲤,发生这种奇迹,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鼓励学生在课上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适时在旁边作一些引导,让学生们通过故事受到启发,从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注重孝顺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孝道美德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认识孝道的真正目的。
    二、拓展孝道教育途径,强化“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还需要教师拓展多种教育方法,通过多方面的合作教育来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孝道的认知。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当地有名的孝道文化来拓展教育途径。例如,在南宋著名孝子周雄的故乡,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有关周雄人物事迹的“汇报会”,让学生在课下自发查找周雄的孝道故事,以此来传播孝道精神,使他们感受到孝道无处不在,从而在内心深处重视孝道,最终养成孝顺的品德。
    小学生毕竟刚刚进入校园,在学校的时间比较短暂,只有让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感受到孝道文化的熏陶,才能体会到孝道文化的重要性,才可以真正做到孝道与教育相融合。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以及部分社区的沟通,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学习有关孝道的知识,或者在社区开展有关孝道宣传的活动,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能参与到孝道知识的普及中去。
    三、开展孝道体验活动,营造“孝道”氛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们要理解孝道教育,首先就要把接受的孝道思想付诸实践,从实践中感受孝道文化的魅力。
    学校应当结合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有关孝道文化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体会孝道。例如,在学校附近选择一些有关孝道的地点设置为“孝道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基地通过具体事例,进行孝道知识学习,以此加深学生对孝道的理解。
    学校还可以在平时一些有关孝道思想的节日上举行活动,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孝道。例如,在重阳节组织学生们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让他们回家想办法给家中老人一些惊喜,等等。如此,学生在完成学校任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快乐,久而久之,在平时的生活中孝道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教师可以不定时围绕孝道开主题班会,让学生搜集有关孝道的知识,进行现场演讲,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孝道、理解孝道,在班级内部创造出一种学习孝道的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给做得好的学生发放奖励,激发学生学习孝道的积极性,做到人人懂礼貌、孝敬长辈,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孝道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道路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传输孝道思想,加深学生对孝道的重视程度,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高度,把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把孝道与新课标教学有机结合,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全面人才。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