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3期 总第5370期 2017年0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3期  下一期
再见吧,“攀比君”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小海镇南团小学 作者:郁汉琴 发布日期:2017-02-21 14:54:55

    一天早上,刚走进教室,就听到两个孩子在比谁的文具盒好。起初,两人仅从功能上比,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索性比谁的文具盒贵。小小年纪,讲求虚荣,究其根源,难道与孩子们生活的环境、我们教育的疏忽没有关系吗?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攀比的社会,比谁挣的钱多,比谁的孩子成绩好,比谁的车好、房好……“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孩子整天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怎能不去攀比。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正确地予以指导,攀比之风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以身作则,身先示范
    师德最外在的体现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一定程度上讲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不攀比,自己应当先行。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攀比吃、喝、穿,继承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开展活动,规范行为
    校风和班风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学校良好的氛围下,学生更会注意到学业以及自身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反之,学生则可能更注重物质的享受和金钱的消费。而且班风是每个学生共同形成的一个大环境,会使每一位学生产生彼此间的比较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开展各类活动,如为山区孩子捐款、零花钱的正确使用等主题班会,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不断超越自我,解决攀比的问题。
    三、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天真可爱,善于模仿,这些却常被家长忽视,所以要求孩子做好之前父母必须先做好。家长自己应该先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以其为准则为人处世。孩子在观察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言行举止时,自己的观念也在慢慢地形成。同时,大多数孩子也会以自己的父母为学习目标。家长如果比较重视物质的享受,孩子也会养成贪图享受的习惯,反之,家长如果比较注意自身素养的追求,孩子也可能会比较重视内在的发展。
    另外,家长过分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也会让孩子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
    四、呼吁社会,营造好风气
    一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会在社会上表现出来,而孩子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虽然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但是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把彼此隔绝开来已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较好地改善学生间的攀比现象,就应从社会环境的改善出发。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够做到不攀比,那么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必然是正面的。当然这基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人们可以从基础出发,从细微处着手,对身边能够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事物和现象加以改善,在有青少年出入的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们,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孩子是一张白纸,绘制成什么样的蓝图,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为了孩子成长在平等、幸福的蓝天下,摒弃恶性攀比吧!再见吧,攀比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