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2期 总第5355期 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2期  下一期
中小学课程衔接试点项目“五四学制”信息技术教改体会
来源: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 作者:顾卫 发布日期:2017-01-17 14:39:31

    作为在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首批试点中小学课程衔接实验项目“五四学制”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该如何教,课程衔接该如何做,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教改新课题。在学校的支持下,我根据本校“五四”班新生情况,联系中小学课程教学纲要和学校“中小学学段课程衔接实验项目组”(简称:衔接项目组)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对此作了教学衔接方面的探索,并拟订了针对“五四”班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成效初显,初步摸索到了一些可施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此,就所获得的教改实践体会,结合实例,作如下简介。
   一、低价入门,重抓基础
    众所周知,我校是接收来苏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一所公办初中,因而招收“五四学制”班的学生也大多来自于周边的各类学校,甚至边远地区学校的学生在某些学科方面基础相对薄弱。如何让这批“五四”班的学生尽快跟上教育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步伐,克服信息基础差、操作不规范问题呢?为此,我率先从计算机键盘的基本操作抓起,从小键盘技能训练开始,让每一位学生在既动手又动脑的实践中先行动起来,从而迈开了衔接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第一步。
    中文录入是开展信息交流的重要一环。随着键盘操作技能学习的继续,如何在电脑上熟练输入汉字也就成了深入学习的关键。考虑到生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我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依据各人原有的水平为基础,拟订了多阶梯多目标双轨评价方式。一个是设阶梯等级目标,如以100字/5分钟、200字/5分钟、300字/5分钟等为阶梯,激励学习能力强、基础条件好的学生勇于向更高层次挑战;另一个是设相对进步目标值,主要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能超越自己前一次成绩记录者,每增加10个字或20个字,均给予积分记载。由于这样的评价方式适合于学生实况,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生活,教会应用
    我校“衔接项目组”为了更好地培育“五四”班学生,每学期都规划了较为丰富的主题实践项目,如:结合月饼制作活动,讲中秋节故事;观天平山红枫,书秋天物语;迎圣诞,叙世界各地的节日;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在给学生拓展知识、增添学习生活乐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对如何用电子信息的方式来表达活动后的感受,带来了求知上的迫切感。为此,适时适量择需地介绍一些基本的信息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和发布的技能,也就十分必要了。
    例如,对书写的活动感悟进行录入、编辑、修饰和排版;手机(数码相机)拍摄的活动照片转存、剪切和大小调整;网上音乐文件的下载与诗朗诵音频文件的录制、背景音与前景音的混合;PPT多媒体文件的制作与发布;等等。因结合了学生平日里的活动来开展学习,所以学生在边学习边应用中,对知识的消化很快,在模仿教师示范稿与教师指导下,均完成了各自的实验作品。
    例如PPT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为了让学生较规范地把握好制作的全过程,教师特地构建了一个以“绿化为民,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情景,通过示范作品的演示,从需求分析、规划、方案设计与素材准备、加工、制作、优化到作品发布等过程,逐节逐段地进行细致讲解,辅导学生依据提供的素材库,仿照示范稿制作过程进行逐页逐项的编制、体验与交流。
    三、知识拓展,引导创新
    当今世界,信息科技发展十分迅猛,让学生接触、了解与关心身边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些新应用新产品,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E卡通、机器人和无人机等,就是典型的实例。为此,依据省编《小学信息技术(6年级)》教材上有关物联网、传感器、电子标签等内容,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新科技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指导学生从智能应用的学习,步入到应用智能的创造,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需求,也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了。
    例如,在初识物联网知识学习时,我借助校园内安保系统的介绍和教育E卡通的应用,通过现场参观、讲解和体验,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物联网,并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发现生活中一些物联网智能应用的实例。传感器是物联网知识学习中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我自制了红外线感应灯教具。通过实验,让大家知道了什么是红外线传感器,认识到它具有非接触、灵敏度高、反应快等优点。通过由光线、声音传感器组合的另一盏灯具展示,也让学生知道了灯具开关的自动控制还可用其他方式来实现,拓展了对各式各样传感器具有不同功能和用途的了解。
    “在公园里游玩时,如何应用智能技术防止儿童走失?”当课上这个问题被抛出时,班上一下子沸腾了,有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来寻求答案,给小孩入园时佩戴一只儿童定位手表、挂上电子防丢器、携带母子蓝牙互联手机等多种解决方案一下子都涌现了出来。学生们学会结合书本知识和网络来开展探究,激发了创新思维。
    当今教育步入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快速提升“五四”衔接班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与信息化素养,不仅仅是要提升学习信息技术技能,更是关系到学生未来如何借助教育信息化环境,更扎实学好各学科知识和课程衔接的大事。因而“五四”中小学衔接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改,必须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在基础上夯实,在应用技能上教活,在知识拓展上创新,不断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探究氛围,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未来学习征途上,能走得更好、更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